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得到了快速飞跃,然而“专利泡沫”“专利沉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有效促进专利数量到专利质量的转变是实现专利强国的关键。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构建了市场信号与技术特征共同影响国际高质量专利形成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申请的专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信号有助于传递积极的专利信号与打破信息不对称,推动形成国际高质量专利;技术特征能够扩大专利自身的技术范围与技术合作空间,与国际高质量专利也存在显著正向关系;此外,技术特征能够产生技术噪音与技术竞争压力,弱化信号传递效率,从而负向调节市场信号对国际高质量专利的促进效应。本文认为与市场上的普通商品一样,专利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问题,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专利国际推广;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与减弱信息不对称,共同塑造中国国际高质量专利。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采用2012年、2015年、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2002~2020年CEPII数据库的农产品双边贸易流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系统测算了中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比例关系与结构特征,并且借助最新发展的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实证检验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影响机制及其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传统外生环境因素外,互惠效应、传递闭合效应、流行性效应以及高出度节点向高入度节点的发出者效应等一系列内生性结构效应对农产品贸易的“双循环”发展至关重要,这再次验证了核心出口国(省)的主导地位以及核心进口国(省)所面临的被动地位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内生结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分别在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中占据50%和61%,均接近或超过一半比例,进一步削弱了现有研究结论中传统外生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差异性分析表明,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类型或消费类型,其内生性结构效应和外生环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异质性,尤其是流行性效应与高出度节点向高入度节点的发出者效应。文章研究结论为助推构建中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以国内循环拉动国际循环,降低对单一国家的进口贸易依赖等提供了新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份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省份内与省份间层面如何影响国内创业。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省份间创业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省份内FDI的直接效应、省份间FDI的间接效应以及两者的总效应对省份内创业均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省份内FDI对创业的影响大于省份间FDI,存在地方化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FDI与创业的倒U型关系依赖于各省份的技术水平、外资进入程度、科学技术支出和工资水平,这些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对各省份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因此,在甘肃、黑龙江等欠发达省份,FDI规模距离门槛值较远,其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省份仍有扩大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FDI规模靠近门槛值,其外溢效应不断减弱,应更多关注引进外资的质量,并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政策红利来促进创业。此外,以创业活跃区域带动创业不活跃区域的富邻政策,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利用1962―2015年128个国家和地区783个产业出口贸易数据,借助最新发展的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深度剖析中国优势产业组合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优势产业组合存在显著的中心―边缘宏观网络结构特征,且由星型和三角形两种结构依赖所驱动,分别意味着轴式发展路径和链式发展路径。进一步地,动态ERGM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发展战略存在时间依赖,且呈现出较强的“自稳定性”。结论表明,TERGM能够有效解决产品空间中的结构依赖和时间依赖问题,是系统描述和检验网络演化的有力分析工具,并且透过微观网络构局揭示中国优势产业组合的动态演化机制,为更好地分析产业结构的网络互赖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的重要内容。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对国际创新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中国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所必须厘清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制度环境的视角,在充分考虑“第三方效应”的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和节点传递性指标,利用2000-2018年USPTO数据库的国际专利数据,实证检验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全球贸易协定网络显著促进国际创新活动。虽然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和节点传递性分别促进和抑制国际专利数量,但是节点中心性的正向影响大于节点传递性的负向影响,其整体影响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制度环境水平国家(或地区),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的创新促进效应具有不对称性,制度环境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更强烈。贸易协定异质性分析表明,签署关税同盟、第二代贸易协定、多双边贸易协定、签署服务条款和TRIPs-plus条款等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可能从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的创新促进效应中获益。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从全球贸易协定网络视角探究推动国际创新活动的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2-2018年DESTA数据库的贸易协定数据和USPTO数据库的国际专利合作数据,借助最新发展的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基于跨网络视角实证检验了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与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共同演化。研究表明: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的共同演化过程中存在双向的、非对称的跨网络效应。第一,无论是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还是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拥有共同合作伙伴的两个国家都会提升在另一个网络中双方达成合作的概率。第二,国家间签订贸易协定会直接提高彼此展开创新合作的概率,而国家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并不能直接促进签订贸易协定。第三,越是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越难以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与其他国家达成新合作关系,而越是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越容易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与其他国家签订新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本文有效区分了专利数量和质量、贸易协定数量和深度以及条款异质性,凸显了贸易协定先于创新合作的阶段特性。此外,政府治理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以上三种跨网络效应存在负向调节效应,表明发展中国家将从中受益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优化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积极融入国际创新合作网络,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