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产生的背景 当今世界进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时代,为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研究制定新的发展理念和落实的制度和政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下简称EPR)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废弃物不断增加导致环境容量有限性与人们消费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日益加剧,产品废弃后的责任缺位致使政府负担日益加重,如在日本东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仅十余年.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节能服务公司(ESCO)是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盈利性节能服务的企业实体,也是联结节能装备(产品)制造企业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施耐德是世界知名的节能服务公司,解剖施耐德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对促进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频繁的雾霾天气,严重的水体和土壤污染使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理,不得不治的地步。今年的"两会"上,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表现出政府的治污决心。节能与环保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源头上的节能减排才能真正实现末端的环保。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最要紧的是达成更大范围的其识,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和认识对待节能,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向污染宣战。表明了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节能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成就节能服务是指为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应用示范,项目执行提供技术、金融、合同管理以及宣传推广的服务。在"十一五"GDP单位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宏观大背景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获得政府逐步重视、产业扶持性政策不断出台,推动了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6.
发展回收处理产业的背景和意义 (一)不规范的回收处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2010年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以下简称“四机一脑”)等主要电器电子产品产量超过5亿台,其中一半用于出口.2011年,我国“四机一脑”的报废量超过7000万台,约为日本3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危害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重金属、卤族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二是资源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含有大量的金属、玻璃和塑料等有用资源.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存在为数众多的手工作坊,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方式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6%.工业部门是我国GDP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最主要领域,工业节能对解决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工业节能目标,促进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合理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节能减排进入攻坚阶段.一直以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侧重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对企业之间、行业之间通过系统优化提升整体节能减排效率关注不够.2012年4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园区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探索如何以重点园区为着力点推进系统性节能减排,是当前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唯一可以实现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大规模减排的低碳技术,也是工业领域深度减排的关键技术。但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本文从技术特点、国外情况、国内现状、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发展这一技术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