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魏志高 《魅力中国》2014,(9):269-269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翻译时这些文化负栽词往往使译者捉襟见肘,陷入“旬月踟蹰”的困境,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或对应的词语,不得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表达其大概的语义,有的甚至只得“望词兴叹”略而不议。这种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词语的可议性限度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尤为突出,从而使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