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水利工程   3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应对灾害全过程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全面分析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面临挑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我国当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入手,首先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多维划分进行透视。然后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高校人才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现状特征。再次对我国当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与不足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教育的院校存在数量不足、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和培养模式单一的不足;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且缺乏全方位、系统化、专业化和应对阶段性新情势的培训;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技能,且资源难以整合,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人才队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必要的后备人才力量和知识传承体系的建设。最后,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出大力发展高校防灾减灾教育、多方位多措施加强专业减灾人才和基地建设、建立社会减灾志愿者联盟并立法规范和保障减灾志愿服务、统筹和激活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人才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国际上不同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多主体应对措施,对提高全球暴雨洪涝灾害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运用多要素比较分析的方法,以2021年发生超常规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的中、美、德三国为例,分析了各国社会多主体综合应对灾害的能力。首先从政府的一体化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央地协作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中美德政府在面对暴雨洪涝灾害时的应急反应特征与效果。其次分析了社会公众、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面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应急反应,重点分析了保险企业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最后探究了中美德暴雨洪涝灾害治理中的有效做法和反应失灵的共性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治理的措施。【结果】研究发现:(1)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反应上,三国政府应急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产生的减灾效果也有差异,但社会公众在灾害风险管理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中美德三国面对洪涝灾害的应急反应各有其有效做法,治理措施失灵背后也有相似的共性原因。三国政府在应对暴雨洪涝灾害中都出现了预报预警精度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城市防御能力减弱,主体间协同不足、信息共享平台欠缺等问题。【结论】我国应不断完善触发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4.
为诊断地球工程对全球陆地气候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的影响,采用 BNU-ESM 模式的地球工程和非地球工程情景日值气温和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情景下整个研究时段( 2010—2099 年) 、地球工程实施期间( 2020—2069 年) 和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 2070—2099 年) 的全球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 1) 两种情景下全球陆地气温变化趋势空间格局的一致性优于降雨量变化趋势空间格局。3 个时段全球陆地气温主要以增加趋势为主,2070—2099 年两种情景下开始出现减少趋势。地球工程在不同时段改变了不同区域和次区域降雨量变化趋势的方向。( 2) 地球工程在 3 个时段对全球陆地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地球工程在 2010—2099 年对气温增减趋势影响最小,多介于-0. 2 ~ 0. 2 ℃ /( 10 a) 之间; 在 2020—2069 年对气温增加趋势的抑制作用最大,多数地区抑制幅度超过了 0. 4 ℃ /( 10 a) ; 在 2070—2099 年对气温增加趋势的促进作用最大,多数地区促进幅度超过了 0. 4℃ /( 10 a) 。地球工程实施前后全球陆地降雨量变化趋势差异增大,尤其是在中低纬度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与次区域特征。( 3) 地球工程未对全球气候的波动性产生根本改变。两种情景下的全球陆地气温和降雨量的波动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地球工程对北半球陆地气温波动的影响大于南半球陆地。地球工程情景下实施结束后的气温波动特征明显小于实施期间。地球工程对全球陆地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2020—2069 年地球工程对南( 北) 半球陆地的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以促进( 抑制) 作用为主; 地球工程对 2070—2099 年及地球工程实施前后降雨量波动特征的影响恰好与 2020—2069 年相反。  相似文献   
5.
积雪时空变化作为表征增暖背景下冰冻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日值数据和3个海气环流因子,通过多种统计方法,诊断中国积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积雪与海气环流因子的时频相关性。结果表明:(1)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波动中呈缓慢增加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分段变化特征。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均具有30a和50a的周期振荡特征,其中积雪深度在1969年发生突变。(2)1961—2016年中国气候态积雪日数和深度具有明显的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尤其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北部的积雪较多分布。中国积雪多寡具有明显的年代和区域分异特征。(3)在变化趋势上,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趋于增多;而积雪深度除上述区域外,在华北、西北和江淮东部也趋于增多。在波动特征上,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华南南部、云南和四川东部波动较大,其它地区波动相对较小。(4)与海气因子时频关联性上,中国积雪与不同海气因子关联性不同,且与同一因子在不同时段的关联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 100 多年来的均一化气温数据,从趋势变化、季节差异、突变特征、周期振荡方面诊断香港和澳门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 1) 港澳年平均气温和不同季节气温在近 100 多年来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春冬季节增加速率较大,夏秋季节增加速率较小。除秋冬季节外,其它时间上的香港气温增加趋势均大于澳门。港澳夏冬季节气温差异均呈减少趋势。( 2) 香港和澳门年平均气温分别于 1963 年和 1991 年发生突变。在季节上,港澳地区的气温突变均在秋季发生年份最晚,冬季次之,夏季再次之,春季最早。( 3) 香港年平均气温分别存在 3 a、7 a、15 a 和 30 a、60 a 和 120 a 的周期振荡特征。澳门年平均气温存在 3 a、6 a、12 a、24 a 和 48 a 左右的周期振荡特征。( 4) ENSO 与香港年平均气温在 4 a 以下尺度以同位相或提前 1 a 位相变化关系为主,在 4 a 以上尺度以同位相变化关系为主。ENSO 与澳门年平均气温在不同时频域均以同位相变化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7.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下,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要求农业风险可控。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综合风险及其防范的总体特征,对于化解农业系统性风险意义重大。基于此,首先从自然和人文层面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综合风险的七个方面特征,即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约束风险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多发频发重发、农业生物安全风险加剧、农业市场风险影响加剧、农业科技推广风险趋升、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增多影响增强、农业政策沟通和执行偏差风险屡发。然后分析了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再次,分析了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面临的四方面挑战,即农业综合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农业综合风险防范措施不系统、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科技支撑不深入、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政企社”作用不完善。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对策,即大力深化对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认识、科学推进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业综合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综合风险管理措施、优化农业贸易格局和政策、统筹优化农业风险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积雪时空变化作为表征增暖背景下冰冻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日值数据和3个海气环流因子,通过多种统计方法,诊断中国积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积雪与海气环流因子的时频相关性。结果表明:(1)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波动中呈缓慢增加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分段变化特征。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均具有30a和50a的周期振荡特征,其中积雪深度在1969年发生突变。(2)1961—2016年中国气候态积雪日数和深度具有明显的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尤其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北部的积雪较多分布。中国积雪多寡具有明显的年代和区域分异特征。(3)在变化趋势上,1961—2016年中国积雪日数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趋于增多;而积雪深度除上述区域外,在华北、西北和江淮东部也趋于增多。在波动特征上,中国积雪日数和深度在华南南部、云南和四川东部波动较大,其它地区波动相对较小。(4)与海气因子时频关联性上,中国积雪与不同海气因子关联性不同,且与同一因子在不同时段的关联性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GLR(网关位置寄存器)在3G网络中的作用,综合本地路由和缓存策略,改进了现有3G系统中的呼叫建立机制。算法性能分析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移动域门限值来平衡位置更新和终端寻呼的代价,从而获得位置管理总代价最小化;改进后的机制可有效地减少呼叫传递过程中的系统开销,提高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地球工程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近年来学界广泛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BNU-ESM模式数据,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方法界定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事件,从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地球工程情景(G4试验)和非地球工程情景(RCP4.5)下全球陆地强降雨量和极端强降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气候态特征上,地球工程实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量的空间高低分异格局,仅数值上有所差异。两种情景下气候态差异特征表明地球工程在2020—2069年实施期间对北(南)半球以抑制(促进)作用为主,而在2070—2099年实施结束后对北(南)半球以促进(抑制)作用为主。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相比实施期间促进了全球多数地区的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量。(2)在变化趋势上,两种情景下的强降雨量变化趋势在2020—2069年存在一定差异特征,而在2010—2099年和2070—2099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种情景下的极端强降雨量变化趋势则在2020—2069年和2070—2099年呈现出异质性。两种情景下变化趋势差异特征表明, 2070—2099年地球工程均促进了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量增加趋势。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量在地球工程实施前后均具有不同的区域性特征。(3)在波动特征上,地球工程实施不同阶段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量波动特征的空间高低分异格局相差不大,仅数值上有一定差异。两种情景下波动差异表明地球工程实施不同阶段均减小了强降雨量的波动特征。但极端强降雨量则在2020—2069年和2070—2099年呈现出相反的波动差异特征。地球工程情景下实施结束后的波动特征明显高于实施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