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建数座河口水闸发生剧烈淘刷,闸上游和下游的最大冲刷深度达到闸室高度的0.5~1.2倍,且屡修屡毁。有的水闸经多次除险加固后,不得不再花巨资重建。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揭示了河口水闸下游水位因受东海大潮差海潮影响发生剧烈波动时的变化规律,发现了水闸泄流过程中的间歇性淹没及非常工况甚至出现逆流的独特流动现象,给出了典型日孔流及堰流泄流能力动态变化过程线,分析了消能工变化对闸址水流结构的显著影响,并对水闸水毁修复前后闸下冲刷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闸修复前闸下涨急最高水位4.53 m,修复后下降0.67 m,水闸修复后逆流现象减弱。修复后首次水跃位置往上游移动了35 m,平均水跃高度下降47.46%,闸后及二级池末端最大流速2.27 m/s和0.08 m/s,较修复前分别下降了40.58%和96.48%。常遇泄流条件下,水闸的淹没度和泄流能力呈现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当西溪水闸62#先启孔全开,上游保持正常高水位3.2 m,下游为最低潮位-0.72 m时,修复后最大冲刷深度减少64.48%,消能防冲效果十分明显。研究成果对河口水闸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探明闽江下游天然河道河沙储量的基础上,分别从水动力作用和人为挖沙两个方面预测闽江下游河床演变的趋势,提出了基于水动力作用引发河床演变的“三类分区”假说和基于人为挖沙引发河床演变的“四区分类”假说,并分别给出了水动力和人为挖沙对河道关键断面水位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挖沙对闽江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大于水动力作用对天然河道的影响。闽江下游河床演变研究工作对其堤防安全、闽江口湿地保护、城市饮用水安全、跨江桥梁及沿江公路安全、航运和沿江城市污染物排放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宽尾墩-阶梯式坝面-戽池联合消能工的水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水东水电站结合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取消了溢流坝的反弧段,采用宽尾墩-阶梯式坝面-戽池联合消能工。该项成果已于1991年通过国内专家鉴定,并于1994年经历了近百年一遇洪水的考验。文章对该联合消能工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4.
5.
杨首龙 《人民长江》2012,(Z2):97-101
针对闽江下游天然河道的地形边界条件,探讨了洪、中、枯不同径流与闽江口天文大潮遭遇时河流流动规律,分析了关键河床断面的水位变化、流场变化以及潮流界、潮区界,从而揭示了洪、中、枯不同水流条件下福州南北港分流比的动态变化和南北港涨落潮相位变化的特点。闽江下游河流运动规律对省会城市福州正在进行的"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城市堤防安全、水源地取水口安全、滨海游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差动齿坎挑流消能工在双曲砌石拱坝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安仁溪水电站双曲砌石拱坝位于不对称的“V”形河谷中,坝顶设置闸门,最大坝高66.5m,最大单宽洪水泄流量达45.9m3/(s·m),采用大差动齿坎挑流消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阐述了我省芹山面板堆石坝泄洪建筑物的优选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斜切双扩散坎的水力特性和主要技术指标,对类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首龙 《人民长江》2004,35(9):20-21
芹山拦河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23 m,总库容2.56亿m3,设计洪水条件下溢洪道下泄单宽流量125m3/(s·m),校核洪水条件下单宽流量165.75m3/(s·m),相应下游水深仅14.7~17.4 m,理论冲刷深度可达33.7 m.为解决芹山大坝下游的消能防冲问题,通过室内1:80的仿真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单圆弧斜切双扩散坎新型消能结构(以下简称斜切坎),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最大冲深较传统挑流消能减少32%~50%,减少下游冲刷10万m3,该新型消能工已被设计采纳,阐述了斜切坎的水力特性和体型设计.  相似文献   
9.
10.
南一水库位于福建省九龙江西溪支流船场溪上游,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93m。该枢纽是以防拱为主、结合发电的大型工程。经综合分析及方案比较,最终选定采用两次收缩不对称窄缝消能方式。窄缝消能作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率的消能工,已在国内外很多溢洪道上应用。但将窄缝消能应用在短而陡的高坝上,南一大坝尚属首例。本文通过南一枢纽工程的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根据水流冲击波、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