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水利工程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絮凝沉降性能是河湖疏浚淤泥资源化处理中重要且未完善的研究课题。以武汉沙湖、官桥湖及南湖3种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沉降筒试验,利用清浑交界面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研究了粒径分布、初始含沙量及高分子聚合物对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沉降筒尺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湖淤泥粒径越小,淤泥絮凝沉降越慢,上清液浊度越小;随初始含沙量的增加,河湖淤泥整体沉降速度变小,但当初始含沙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初始含沙量的影响作用开始变弱;高分子聚合物会促进河湖淤泥絮凝沉降;沉降筒尺寸虽然对试验结果略有影响,但对于分析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无较大影响。研究河湖淤泥絮凝沉降特性对于河湖通航、蓄洪、水质修复、疏浚淤泥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图像分析粘性细颗粒泥沙絮体孔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颗粒含量较高的滇池底泥为例,利用SEM图像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粘性细颗粒泥沙絮体孔隙大小、形状及孔径分布,同时探讨了絮体孔隙大小及孔径分布与絮体沉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粘性细颗粒泥沙絮体孔隙一般属于毛细管孔隙,孔隙投影面的形状近圆形;自然状态下絮体孔隙孔径近似呈对数正态分布;加入絮凝剂后,呈对数偏态分布;絮体沉速与絮体孔隙的大小和孔径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近20 a来受长江入海泥沙锐减的影响,长江口滩槽系统发生相应冲淤调整,河势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选取长江口南支河段白茆沙和扁担沙滩槽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2015年冲淤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结果表明:白茆沙总体上冲刷萎缩,沙尾冲蚀消失,固沙潜堤工程的实施使得冲刷态势得到控制,但南北水道分流格局呈单向发展,南水道冲刷...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是洪涝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受上游洪水和鄱阳湖水顶托双重作用的赣抚尾闾河段。分析其洪水风险,对于提高江西省防洪减灾能力、减轻或避免生命财产损失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以抚东堤防洪保护区为例,利用MIKE软件建立一维、二维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溃口在标准内(20 a一遇)和标准外(50 a一遇)洪水叠加鄱阳湖1954年型设计洪水条件下的洪水演进过程、淹没范围和淹没损失等。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抚东堤防洪保护区内地形起伏较大,不同河段的溃口溃决后的风险大小不同,其中上段李家渡水文站下侧溃口发生溃决时,洪水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类似区域洪水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龙感湖位于安徽省华阳河湖群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突出,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科学评价湖泊水生态健康可为湖泊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2021年4月在安徽省龙感湖10个监测点的底栖动物数据,通过对20个候选生物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总物种数、优势类群数量百分比、软体动物个体数百分比、敏感类群种类数、粘附者种类数共5个核心参数组成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比值法统一生物参数的量纲,累加各生物参数分值得到B-IBI值,利用四等分法确定湖泊健康分级标准。结果表明;湖区10个监测点中的3个为健康、4个为亚健康、2个为一般、1个为较差,整体水生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龙感湖东南部为健康、鄂皖交界水域为亚健康、东北部为一般,龙感湖东北部健康状况差可能是因为该区域位于支流二郎河入湖口,二郎河水体携带的生活污水和磷矿污染物富集在底泥中,进而影响了底栖生物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长江河湖变迁与保护目标,以相关史料、文献和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地质时期以来长江河湖变迁和人水关系变化历程。研究表明,长江人水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共处—日渐紧张—日趋恶化—有所缓和的发展过程,其中,宋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及城镇化建设和2016年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人水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鉴于此,提出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保障水沙通道、泄洪通道、航运通道、生态通道和文化通道5个通道畅通,并阐述了长江保护目标是否实现的3个判断准则: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长江对人类发展的支持功能良好和人类为长江提供充分必要的保护。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改善长江人水关系,减少人水失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保护目标,并建议现阶段应从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实现水环境改善、加快水生态修复、做好长江水文化建设4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徐六泾节点段控制着长江口的物质通量和南北支的分流分沙,其河槽稳定性和变化趋势在长江口的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段河槽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六泾节点段1992年前河槽呈右移态势;1992—2018年间,河槽演变趋缓,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小幅度的上提下挫,垂向上呈缓慢刷深之势。②徐六泾节点段未来滩槽格局基本稳定,河槽仍以冲刷为主,且有向下游发展趋势,大洪水作用下局部河床会出现较大的调整(2009—2018年+百年一遇水文年试验条件下,在现有的-30 m深槽下游约910 m 处出现一个新的-30 m槽)。③徐六泾节点段河槽整体稳定性前期主要受两岸圈围工程、上下游河势、大洪水等的影响,近年来主要受流域减沙的影响,局部河床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洪水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8.
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及河道形态变化对五河尾闾演变、湖区低枯水位、江湖关系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以1956—2018年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和河道特征对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典型断面形态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河入湖径流量总体呈小幅度减小态势,2003—2018年五河入湖平均径流量较1956—2002年减小5.3%;②除饶河外,入湖泥沙通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小,其中赣江和信江大幅度减小,2003年后分别减少约72.3%和52.6%;③五河典型断面形态2014年前变化较大,断面多呈锯齿状;随后逐渐恢复正常;④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人工采砂是影响五河入湖泥沙通量和河道形态的主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运动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朝晖  方红卫  姚仕明  王茜 《水利学报》2016,47(12):1540-1547
黏性泥沙运动特性是河流海洋泥沙动力学研究热点之一。为研究紊动水体中黏性泥沙运动过程及其机理,以絮凝动力学方程为基础,通过设置不同粒径级别的泥沙絮团再悬浮量为下边界条件来反映黏性泥沙絮团的再悬浮,建立了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动态过程数学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可用于描述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再悬浮运动过程,且具有一定的精度。最后以泥沙絮团体积分布为指标,探讨了强紊动水体中絮凝、沉降和紊动扩散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强紊动水体中,上层区域泥沙絮团分布的决定因素是沉降和紊动扩散;中部区域是絮凝;下层区域是絮凝和紊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污泥机械脱水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影响污泥机械脱水的因素,指出污泥机械脱水的难点是部分结合水的去除,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污泥机械脱水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污泥机械脱水前处理较好的方法为物理法和生物法,以期为污泥机械脱水前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