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旅游经济   1篇
水利工程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2.
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素输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2008~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流域总氮输出的影响,以期为丹江口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8~2016年,流域出口处总氮年平均浓度从5. 13±4. 2 mg/L降低为2. 06±0. 62mg/L;总氮输出负荷由49 025 kg/a降低至21 578 kg/a,总氮输出负荷减少56. 0%。对比分析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发现坡改梯、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治理与植被恢复措施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在减少流域氮素输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相关分析,流域内林地、耕地、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氮素输出均有影响,其中100 m河岸带范围为流域总氮负荷输出的主要区域。有效控制胡家山小流域100 m河岸带尺度的氮素流失,可显著降低流域总氮输出负荷。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城郊型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研究通过技术成果鉴定1995年4月27日至28日,江西省水利厅在南昌主持召开了长江流域江西省新建县东港小流域水土保持城郊型开发治理模式研究成果鉴定会、东港小流域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近郊,系江南低山丘陵中度流失区。长委198...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9,40(8):72-75
坡耕地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产用地,但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江河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因此,加快坡耕地治理步伐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举措。分析了长江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点、严重后果及其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长治”工程20 a实践中探索出的四川盆地紫色土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库区、陇南陕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丘陵区等不同区域的坡耕地治理模式,提出了加快长江流域坡耕地治理步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治理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0,31(1):45-47
1980年,长江水利同会受原水利水电部委托,首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开展了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以后又分批分期在青海、云南、甘肃、四川、陕西、湖南、江西、安徽、文本福建、江苏等14省(区)开展了3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其中24条小流域通过验收。6条小流域治理成果通过了技术成果鉴定。综述了8种试点小流域的特色。这8个区为:(1)和茳源头区;(2)陇南土石山区;(3)秦巴山地;(4)大别山区;(4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特殊地类恢复植被措施及典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喜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4,35(11):11-12
深圳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根据深圳市水土保持办公室2000年底的调查,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裸露山体缺口669个,破坏了城市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影响了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深圳市为创建花园城市,着手对城市周边建设期遗留下来的取土场、采石场等特殊地类分期分批进行绿化,其特殊地类主要分布于深圳市丘陵区.利用深圳市南亚热带湿热同季的气候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水土保持园林植物恢复特殊地类植被,对形成城市天然绿色屏障,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优美的生态景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末,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断加剧,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项目实施,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基于对当前长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调查,介绍了长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长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以为长江源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中游是我国坡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调查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加强坡耕地监测,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高标准、规模化治理,加强坡耕地治理监管,创新政策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