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水资源特点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资源是关键,而西部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使得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从水资源的条件分析了过去西部发展与生态的变化,得出西部的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容量为限制,不可盲目发展而贻祸后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分析陕西省粮食增产的原因、粮食生产的规律和黄河流域的粮食生产水平为依据,提出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亩产是困难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基本农田,在粮食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前提下,退耕还林还牧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对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的主要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清情况、分析规律为主线,在前人成果...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6亿m3,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08亿m3,可利用总量为10.67亿m3,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1%;2000年流域实际利用水量为20.23亿m3,水资源实际利用率达121%。石羊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一定要依照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控制使用,以求在生态不再恶化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经济。建议首先考虑将下游的生态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保证下游红崖山站水库年均径流量达到80年代前的水平,逐步改善民勤盆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保措施对入黄泥沙,径流影响分析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雪娜 《人民黄河》1994,17(5):33-35,42
  相似文献   
6.
汾河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河流域年降雨量自5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但径流,泥沙大幅度减少,径流从50、60年代的年均17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不足5亿m^3;泥沙从50、60年代的年均5220万t,减少到90年代的250万t。近十几年汾河河津站实测日流量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小1m^3/s,长时间接近断流状态,使得汾河河口段排洪能力降低,这对汾河的防洪十分不利。相同降  相似文献   
7.
西北水资源特点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资源是关键,而西部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使得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从水资源的条件分析了过去西部发展与生态的变化,得出西部的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容量为限制,不可盲目发展而贻祸后人。  相似文献   
8.
王玲  董雪娜 《人民黄河》1997,19(7):48-51
黄河流域水利水保工程减沙作用是多方面的,经综合分析,河口镇以上,主要是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每年减少沙量0.53亿t;河口镇-龙门区间,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每年减少沙量3亿t左右,龙门以下的渭、汾、北洛河等支流年均沙量约0.9亿t。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黄河上游汛期水量锐减,造成内蒙古河段年年发生淤积,且绝大部分淤积在主槽内.来水减少、泥沙淤积、河槽萎缩,使内蒙古河道的泄洪榆沙能力大大降低,经常出现夏汛和凌汛灾害.通过对兰州、头道拐1987~2005年与1952~1968年汛期水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影响兰州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其次是水库调节和人类引耗水量;影响头道拐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人类引耗水量,其次是自然因素和水库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中游水利、水保工程减沙作用的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水利水保工程的拦沙机理入手,论述了水库和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目前入黄泥沙每年减少2亿t左右;如果今后60年在多沙地区仍按过去30年的速度治理,将保持或略高于目前的减沙水平,即60年后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亿t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