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水利工程   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滨海火、核电厂温排放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滨海火、核电厂温排放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现有温排放数值计算模型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温排放系统模式的选取和模型边界控制等。认为三维数值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温排放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并应考虑斜压效应,且将水动力场与物质扩散场耦合求解。  相似文献   
2.
根据浙江甬江2015年全年潮位资料和洪、枯季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潮波自甬江口门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变形与衰减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口门处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随着潮波上溯,上游奉化江河段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口门处涨潮流占优,上游支流奉化江河段落潮流占优;河床阻力作用、上游径流顶托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河床阻力越大,潮波衰减越快,大潮期间潮波衰减比小潮期间更为显著,洪季潮波衰减比枯季更快。  相似文献   
3.
从物质输运时间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河口海岸物质输运时间尺度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目前物质输运时间尺度主要数学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着重讨论了基于物质组成的年龄和存留时间(CART)理论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非保守性物质输运时间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易被泥沙吸附的污染物的输运时间尺度需要考虑其与泥沙的相互作用过程,加强非保守性物质、泥沙和易被泥沙吸附的污染物输运时间尺度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复杂物质的输运规律;CART理论应拓展应用于计算非保守性物质、泥沙和考虑泥沙影响的污染物输运时间尺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该文基于k-ε紊流方程,建立了三维温水排放紊流模型,并用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排水温度、环境温度、环境流速和排水流速等影响因素对温水掺混规律的影响,提出温脊线概念,研究了影响因素与包络线宽度、排放口下游11 m断面处温脊线横向最大距离和温脊线平均坡度的定性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其定性关系主要受到温度梯度、扩散通量以及温脊线路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对闸下港道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沿海地区入海河流众多,承担着沿海及腹地片区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目前,闸下河道普遍发生淤积,且随着沿海滩涂围垦进程的加快,闸下港道淤积程度还在加剧.以王港为例,基于RS技术,提出了以纳潮汇水区历史外边线、河口现状主体汇水区边线,以及口外主槽演变外边线,作为确定河口滩面控制区域的参考.从海岸地貌学、河口海岸水动力学,以及泥沙运动学等角度,提出了沿海滩涂围垦的最大允许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水文泥沙过程的影响规律,基于1998~2009年长江口南北港、南北槽的水沙测验资料,分析了整治工程引起的南北港、南北槽分流分沙变化。结果表明,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南北港涨落潮分流分沙比、净泄潮量及净泄沙量影响不大。一期工程的实施后,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减小,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增加;二期工程实施中,南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随着三期工程的实施完毕,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持续增加,北槽的落潮分流、分沙比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年长江口水沙盐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该年枯季长江口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水域盐水入侵源和盐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从多种角度阐述北支盐水倒灌的特性。结果表明:2002年1~3月,长江月平均径流量与历史上两次特枯水文年北支发生倒灌时流量值相当;大潮期间,外海上溯至北支的咸潮强度增大,北支盐水倒灌南支严重,倒灌的盐水最远可波及南、北港分流口。通过相关分析,得到该区域盐度与盐水入侵长度呈三次曲线关系,相关关系式在有无北支倒灌情况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祝仁杰  陶建峰 《泥沙研究》2023,(1):49-56+64
结合2015年洪季测验资料和三维斜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甬江河口的纵、横向余流结构及最大浑浊带特征,并根据动量平衡分析方法探讨了余流动力及泥沙捕集机制。结果表明:大潮期纵向余流受纵向对流项和正压梯度项主导呈下泄趋势,小潮期口门底部存在较大的向陆斜压作用,形成河口环流;盐度较低的上游弯道横向余流受纵向对流项和正压梯度项主导,表层指向凹岸、底层指向凸岸,而下游弯道横向环流结构受斜压梯度项影响大,过渡直道段横向余流呈表层收敛、底层发散的双环流结构;大潮时最大浑浊带位于清水浦,小潮则下移至镇海;弯道处泥沙横向捕集于凸岸侧,而过渡段仍聚集于深槽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