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1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产业与资源低效、灌溉水质恶化、生态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指导,从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出发,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农业质量产量底线、生态与环境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三条红线,指出生态灌区应向粮食增产提质和其他产品有效供给、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向发展,为实现生态灌区可持续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旱灾频发的发展中国家,加强旱灾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立足于旱灾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国内具有代表性省份的抗旱措施。从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指挥体系、装备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五个方面探析旱灾风险管理的作用、基本路径和方法。比较旱灾危机管理和旱灾风险管理的优劣,努力推进旱灾风险管理的工作研究,探索抗旱减灾多部门协调、全社会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同一度评标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评标过程中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呈现主观臆断的问题,在引入熵权的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中"同一度"概念建立了评标模型,并将其运用于输水工程投标方案的评价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评标过程科学、公正,评标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阔,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历史上干旱灾害时有发生。针对黔西南州近年旱灾严重问题,采用干旱指数和旱灾饮水困难人口比例等指标分析了黔西南州旱灾特点,并挖掘黔西南州旱灾成灾原因,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为提高黔西南州整体抗旱减灾能力、降低旱灾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集对分析在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地描述评价对象各目标间的同、异、反联系度,可用于研究有关系统联系、预测、控制、转化等问题。针对现有集对分析同一度方案优选模型的不足,以对立度概念为基础构建标准评价集合,改进现有的同一度计算模型,并应用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实例检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既考虑了同一度又考虑了对立度,弥补了原模型的不足,提高了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湿地健康综合评价是一项影响因素多、关系非线性化、不确定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集对分析原理及其可展性,以主同、超同、同化度等概念和新的定元准则,弥补了常规集对分析不能确定权重与多级定元准则粗糙的不足,而建立的多元集对分析模糊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河南境内黄河湿地进行健康评价,并与常规集对分析模型与改进集对分析模型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实例应用显示该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客观健康状况,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研究表明,基于熵权的多元集对分析模糊评价模型结构简单,计算简洁,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洪水资源化,把风险概念引入到防洪调度中,在汛期允许风险约束下,建立了汛期综合利用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模型。该调度模型不仅兼顾水库的防洪安全,而且使汛末水库尽可能的多蓄水,有利于洪水资源化。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协调防洪与兴利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依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出发,构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析了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河流生态整治中,钠基膨润土生态防渗技术是最为环保型的生态技术。通过给出钠基膨润土生态防渗工艺,结合生态水工学原理分析了钠基膨润土生态防渗技术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作用,概括为:形成河流形态天然化,河道断面多样化,河床防渗自然化,地表地下联通化,生态干扰最小化。分析表明:钠基膨润土生态防渗工艺是完全符合生态水工学原理的科学新工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2010年引黄济淀维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保证淀区23万群众的供水安全实际效果的基础上,计算了小浪底水库在引黄济淀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效益.结果表明:2010年引黄济淀小浪底水库对白洋淀等湖泊群的生态补偿效益至少为11.209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