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28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94年和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份,这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很接近,但个人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差别则很大,远大于通胀率的差别。这主要是储蓄倾向不同导致的。1988年储蓄倾向大幅度下降,1994年的名义收入增长率很高,但储蓄倾向也很高,如果储蓄倾向是1988年的水准,通胀率还要高得多。所以储蓄倾向波动对短期通胀率的影响很重要。另一方面,给定个人名义收入增长率,不同的储蓄倾向引起不同的通胀率,从而导致不同的真实收入增长率。从这个角度看,储蓄倾向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1年1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预测,2002年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同比增长口径)将会有相当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第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5.0%左右,达到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但是也难以产生强劲的回升.我们预测,2002年全年的GDP增长率为6.5%.  相似文献   
3.
1999年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如何傲立潮头?如何把握商机?且看我们特为您推出的《’99经济预测》,这里有经济学家的精辟宏论,有企业家的娓娓道来,相信您定有收获。  相似文献   
4.
"拨改贷"和"债转股"以及"国企改革"三组词构成一幅语音不错的对联,读来很上口。回想起来,当年宣传和实行拨改贷的时候,是有一大套说法的。主要的意思是,预算软约束是国营企业的根本性问题或者很严重的问题,而国家对企业无偿拨款是导致软约束的基础;实行拨改贷以后,企业借钱要还,约束变硬,就会在经营上比较努力。现在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上一次写了锅盖舞的上篇,这一次本来该写下篇。不过中间涉及到一些内容,适合比较独立的讨论;另外提到了传销,其中有些很有意思的内容。所以这一次先讨论有关交易与信息的一些问题。商品价格的决定是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比较普遍的理论总是从需求与供给或者效用与成本两个方面来分析。如果交易者对这两个方面之一或者两者缺乏信息,情况又当如何?比方说,我就实在看不出化妆品和浆糊有什么区别,所以第  相似文献   
6.
赖秘密为生,为秘密所毁。若漪:在中国股市,试问"郑百文"们的兴衰史,剧变背后是什么?现如今危机依然存在的上市公司还有多少,真实内幕何时能曝光?宋固青: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7.
一、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回顾在30年代初西方的经济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看法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种观点的一个逻辑环节涉及对货币作用的看法。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假设是,真实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反应是"水涨船高水落船低",即货币的多少只影响名义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真实经济活动,或者说货币是中性的。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几乎是不加讨论的接受了货币中性的假设。大萧条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  相似文献   
8.
宋国青 《中国市场》2013,(19):10-15
从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两个角度考察货币产出比的变化,长期考虑的要点是将货币产出比和资本产出比联系起来。在贸易顺差与产出的比例不快速上升的前提下,资本产出比也将在很长的时期内持续上升。如果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没有很大的变化,全社会负债余额与产出的比例也将持续上升。认为企业债权融资增长率比较高,但股权融资增长缓慢,银行融资的比例还难以很快下降,所以货币产出比很可能还将上升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9.
北大教授宋国青表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逆差,虽然量很小,却是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尤其是考虑到2008年的巨额顺差,变化的确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由于过去人口增长太快而农产品供给增长较慢,再加上城乡隔离的存在,农民转移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解决农民转移问题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 农民转移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转,从农业转到其他产业,另一个方面是移,从一些地方移到另一些地方,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城市化。现在的情况是,就地转的问题在认识上比较一致了,都认为是需要的。但是,移的问题从认识上还没有受到重视,只有一些地方在小的方面开了些绿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