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5篇
经济学   4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文章从公共事物治理理论出发,构建全球性核能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框架,探讨全球性核能安全与和平利用的经济治理问题;构建核能治理国家博弈模型分析了这种治理的可能性,利用经济系统机制设计原理对核能治理的理论依据、框架、治理原则和治理制度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国家对核能合作的治理的机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同时也为后续的对核能共同治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持续提高心理契约管理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三林 《经济师》2003,(10):152-152
员工心理契约管理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长期忽略的内容 ,也恰恰是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企业与员工间相互的诚实和信任 ,管理者的高尚道德既是心理契约的内容 ,也是心理契约管理实施的条件。提高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水平 ,有助于留住优秀员工 ,提高员工士气 ,发挥员工的创造激情 ,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企业的"三重盈余"理论,构建企业"参与意愿——贡献因素——可持续发展绩效"模型。通过对广东部分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到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贡献因素,同时结果显示企业参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因素与企业参与意愿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企业参与意愿的不稳定性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贡献因素影响差异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使用机制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机制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高能低、能进能出是国有企业需要的良性机制。目前国有企业僵化的用人机制必须通过战略的调整、价值观念的转变、新激励和分配制度的确立、竞争淘汰制度的完善等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需要人才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经济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彼德—德鲁克认为 :知识是下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运作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正在向着知识型企业 (即能够把信息转换为用户的知识源 ,让用户从产品和服务中受到教育的企业 )的方向发展 ,其员工也向着知识型员工 (以脑力劳动为主 ,具有与知识经济各种硬件相对接的技能 )的方向发展 ,这也许是2 1世纪未来企业和员工…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企业的主导活动。对企业集团来说,靠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来扩大规模是近10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证明行之有效的路子,但是在兼并收购之后怎样做高做强,重要的选择是走集团技术创新之路。企业集团技术创新是个以市场为中心、以研究开发为龙头、集生产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一体的完整链条。企业集团是否能够围绕技术创新,形成并实施正确的人才战略关系到集团发展的命运,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人才战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构建“企业关系能力一知识和资源获取—经营绩效”理论模型对208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关系能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正向关系,战略型和嵌入型关系能力从正向影响资源和知识获取,资源和知识获取也正向影响企业的绩效.实证检验很好地支持了假设,为后续基于关系能力的企业新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经济哲学为研究逻辑,认为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协同机制。构建了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认为能源技术创新的能源效率系统与能源消费系统是构成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整合两者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机制才利于能源经济系统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参与不足越来越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调查广东制造业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困境,认为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参与动机主要基于自利导向,对政府可持续发展内涵缺乏详细的了解.文章建议政府应提供一套完善的参与办法,让企业可以依照制定的法规准则以及内容来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