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0篇
  198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剥离和回采工作中采矿和运输设备的应用有效的应用采矿和运输设备是完成计划任务和改善联合公司与企业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决定性条件。详细的分析采矿和运输设备的应用情况,给查明限制其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以可能性,并揭示出露天矿和联合公司的设备潜力。  相似文献   
2.
上面所研究的各因素和计划比较对利润平衡表变化的总影响,应按格式7予以综合。  相似文献   
3.
(二) 矿井生产能力的利用在分析矿井生产能力利用时要研究如下各指标和问题: ①整个联合公司和各个矿井的平均年能力利用水平; ②能力未利用的主要原因,以及个别矿井超过能力很大的原因; ③计划产煤量和能力之间相互适应的情况; ④综合评价由于能力未利用造成的损失。描述整个联合公司和个别矿井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资料,综合列于表18。在分析能力未利用的矿井时,可作如下  相似文献   
4.
4.在回采和准备工作中应用新技术,把工作面搬迁到用金属支柱的掌子,改变顶扳管理方法。由于与所列举的每个因素之计划的差别而引起的整个矿井工人数的相对变化ч_4,按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5.
煤炭工业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苏联A·M·库诺索夫、B·E·马斯克维、C·E·勃罗克于1981年所著的《煤炭工业技术经济分析》一书,总结了苏联煤炭工业技术经济分析工作的经验,为揭示煤炭企业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果而进行分析工作提出了方法原理,同时提供了近年来的研究分析资料。为资借鉴,并推动我国煤炭工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开展,特摘译其中适于煤炭企业和科研工作参考应用的部分,供有关同志研究。这里要刊登的部分有:1.生产企业中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原理,包括:采煤和矿山技术指标;矿井生产能力的利用;选煤技术指标;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以及露天矿指标分析方法的特点等。2、矿井和露天矿生产能力利用的分析,包括:对矿井能力利用情况的分析方法;确定煤矿生产能力的方法和实际问题,拟定计划能力的基础等。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观点,包括:基本概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基础;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等。对上述内容,打算连续译载,在1983年刊完。  相似文献   
6.
B.选煤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于选煤厂完成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分析顺序,基本上同对矿井的分析顺序(见表26)相类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查明劳动生产率偏离计划水平的原因,并作出定量评价。这时应考虑如下各主要因素的影响:煤炭加工量和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洗煤方法、新型高效生产设备、输送带运输的改进,水泵管理的集中化,采用测灰计和湿度计(测水分),样本选取的机械化,完善管理和生产劳动组织;扩大工人看管机器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对于实际的“电能”部分费用与计划之偏差,是由变压器容量、高压电动机容量或最大负载N所确定的单位(一吨产量)电耗变化和总煤产量д变化而引起的。这些因素对吨煤成本的影响由下列各公式来确定。1、电能单耗的变化(按用电部门——回采工作面,运输,提升,地面生产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8.
三、产品销售完成计划情况和销售产品量的变化情况,按整个联合公司、工业部门和生产单位来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确定各个因素对产品销售价值变化的影响。按下述因素分析产品销售价值的变化: 1.与商业产品总量的计划相比较的变化量P_1由商品煤的实际量与计划量之差乘以1吨商品煤的平均计划价来确定: P_1= 同样,与原煤和选煤产品(洗精煤、筛  相似文献   
9.
五、经济刺激基金分析奖励基金的构成及应用的目的是确定它在揭示生产潜力和接受增产计划中的刺激作用,以及确定如何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它们。整个联合公司和生产单位的物质奖励基金根据计划年的吨煤工资率和总产量来确定。构成物质奖励基金取决于以下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三、回采和掘进工作的机械化A、回采工作在分析过程中,建议研究如下的问题: 1.按照装备浅截深康拜因、刨煤机、机械化支架及其昼夜产煤量为1000吨及1000吨以上的工作面数目来分析其完成计划任务的情况; 2.按照采用先进采矿技术采煤的工作面分析其完成计划任务的情况; 3.苏联煤炭工业部确定的工艺方案的应用和这些方案所规定的指标的掌握情况。关于回采工作面用各种不同类型设备装备的资料列于表11。在采用新技术而未完成计划时,必须查明没有按时对设备进行大修理,没有准备出回采工作面来以及其他的原因,在多大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