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姬超  颜玮 《经济与管理》2012,26(5):9-1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某种形式的扭曲已是不争的事实,既往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也已逐渐显现,但对造成该扭曲的深层次原因在理论上仍然存在分歧.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吸取合理的部分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扭曲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式发展制约了全体公民共同参与,而在发展思路上则过于强调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忽视了供给在长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多元共建、利益共享。基于2010—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双边经贸数据,分别从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三个方面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要素进行了分解,通过面板回归检验了中国要素与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明显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前提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如果要素之间相互挤出,要素投入的作用就会大幅降低甚至被抵消。当前,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国要素主要是对中贸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在当地承建工程的增长效应尚不显著。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又显著改善了沿线国家市场环境,提高了当地市场效率,而这恰是"一带一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平衡沿线国家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市场秩序扩展的难题,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时就要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通过出口平台型等投资方式来带动东道国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从而优化其对外贸易结构。同时也应注重中国在外承建工程的产业发展效应,构建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完善沿线国家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路径存在广泛差异,差异化路径导致了大相径庭的城市化结果。本文综合比较英、法、德三个代表性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类型、主体互动以及主体的差异化偏好,结果表明:(1)特定的发展场景塑造了不同偏好类型的城市化主体,进而决定了这些主体对城市化的态度和行为;(2)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联和良性互动是城市化健康推进的根本保障,利益冲突会导致城市化沦为特殊阶层的食利工具;(3)对于当下中国,新型城市化必须转变资源整合方式,促进多元参与,引导广大市民(农民)、企业和政府共同融入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共享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韩国51年来经济增长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将为中国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在总结现有文献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了韩国两个不同阶段的增长故事:经济增长期(1961~1990年)和经济转型期(1991~2011年)。随后利用SFA模型分解了生产要素的增长贡献,对以上两个阶段的比较表明:"内涵式增长"是51年来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经济增长阶段,韩国人尤其注重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国际背景和国内条件综合决定了韩国内涵式经济增长路径;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经济增长时期,资本投入的增加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降低和经济运行效率的迅速下降;世界分工程度的趋缓和国际市场的逐渐饱和推动韩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此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强调转移至技术进步。由此给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5.
姬超  袁易明 《亚太经济》2013,(5):119-126
本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分解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以五个特区设立三十年来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增长依赖的仍然是资本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对资本生产力的释放是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导致特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2)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因而对特区差距的贡献也小;(3)特区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趋同为局部收敛提供了条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增长率的差异也为分化提供了可能,新一轮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获得先机者将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先行优势。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转型以就业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与之相应,语文课程在肩负提升中职生文化素养重任的同时又承担部分学生高考的任务。目前,“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主要借助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导致二者在课程体系上的冲突。解决此类矛盾和冲突必须重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体系、重新定位语文教学大纲、编订语文教材、改革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等。  相似文献   
7.
家庭农场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一次创新,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尽管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但相比单个农户来说,家庭农场仍然具有规模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因此能够为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正效应。舞钢市家庭农场的实践说明,家庭农场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乡村转型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转费用、农业补贴归属等问题上,农场主与流出土地农户也时而产生分歧和矛盾。过高的交易费用极大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各地乡村持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要适时出台激励和保障政策,引导农场主向种植粮食作物方向发展,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逐渐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对流出土地农户的权益保护,实现家庭农场对现代农业的助力推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转型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土地紧张矛盾的根本出路,问题在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压缩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现代农业的转型因而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梳理中国农业经营格局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政治上逐渐导致了基层政治的虚无化,在经济上导致了农业内生增长动力的逐渐丧失,在社会层面则是影响了乡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的未来又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单位,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在于:以新型城镇化保障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要素投入;以土地发展权保障现代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以政府调控保障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9.
姬超  颜玮 《山东经济》2013,(2):28-33
制度变迁构成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维度的角度考察多重制度的均衡过程,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区别对待,从制度的载体——行为人及其互动的过程,构建了一个制度丛的三阶段变迁模型。现有制度存量影响资源禀赋和能力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非正式制度塑造行为的同时还可能改变偏好和效用函数,从而突出了行为人异质性的特点。制度条件、技术条件和其他行为人的互动协同决定了行为人的行为和策略集合,伴随着这个过程,制度得到加强、削弱、维持或革新。  相似文献   
10.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随着市场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竞争将逐渐扩展至社区之间.社区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中可能成为新的着力点.社区经济转型是一个公共领域中的资源其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和争夺的过程,成功的社区经济转型需要考虑不同行为主体的制度需求,为社区主体提供自由、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发挥各个主体的能动性,使社区经济转向参与式的、普惠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