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8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雄才大略,胆识超群。且在用人上有独到的见解,对此,史书多有记载。   管仲病重,管仲身后谁能为相?齐桓公来到管仲病榻前征询意见。首先提出的是功德盖世的鲍叔牙。这是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选。对齐桓公来说,鲍叔牙是辅佐他取得君位的股肱重臣,如果不是让相管仲早已为相。对管仲来说,鲍叔牙对他有济贫之惠,知遇之恩,让相之德,是情同手足的挚友。但管仲却没有降格以求,以鲍叔牙“爱憎分明太过”为由,一口回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无容人之量不能为相。   最信任最倚重的人不能为相,…  相似文献   
2.
奖先评模,是我国企业管理多年来形成的制度,其目的是通过精神鼓励和政治动员来调动广大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通过赶先进和劳动竞赛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效益。近年来,随着评选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官”模增多,厂长经理被评为先进、劳模的比例更大。由于厂长经理与广大职工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可比性,很难通过民主评议选优产生,往往是同级班子成员“捧”定,或上级领导点名“封”定。这样选出来的‘’官”模,容易与民意相违,事迹虽然很突出,但不能成为职工学赶的目标。还会产生逆反。C理,微词不断,异议丛生。既失…  相似文献   
3.
从报纸上常看到这样的消息:一个企业垮掉了,原因很多,但都少不了这样一条单位主管或正或副有贪贿问题。照理说,有人贪污几万几十万,对若大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小钱,不会伤筋动骨。然而,许多关料企业的事实说明,星企业于死地的恰恰是这块“致命伤”。这就是“因贪害政”的结果。古往今未,“因贪害政”的实例很多,最典型的当属明神宗时内阁首铺张居正。他享有改革家、贤相之美誉,推行的“一条鞭法”等改革,取得了比商较、王安石变法还大的成果。但这辉煌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花凋叶落了。究其原因,就是他自己“居而…  相似文献   
4.
牺牲精神赞     
北京军区某部坦克团战士陈斌,从入伍到光荣牺牲的20个月时间里,时时事事实践着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分份内份外,不管脏活累活,都积极主动地去干。从军600多天,好事做了500件。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只愿别人活得比我好”。自己生活十分节俭,连洗脸的香皂,计时的手表都舍不得买,却从每月35元的津贴中共拿出300元,接济家庭生活困难的战友和孤寡老人。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志愿,无条件地服从组织需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誓言。入伍一年多,15次参加考核,次次名列前茅,获…  相似文献   
5.
鼓励的效应     
有位教育专家,在讲如何教育孩子时说,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更不能动辄指责、贬斥、奚落孩子。他伸出大拇指比划着说:“对孩子要多用这个,你能,你行,你优秀!”,又伸出小指头说:“不要用这个,你软弱,你废物,你事事不如人!”又伸出食指说:“更不能用这个,你弱智,你愚蠢,没出息!”又把手握成拳头:“更不能用这个,打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抵制情绪!”教育专家的手语虽然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但却是在反复强调:对孩子要少批评指责,更不能打骂。而是要以表扬为主,多加鼓励,  相似文献   
6.
提起六十年代,老一点的同志都不会忘记,那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由于天灾、人祸等多种原因,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大多数工厂下马停产,人员减去十之七八,就是勉强维持生产的少数厂矿,不是缺设备,就是缺原料燃料。特别是生活困苦难度更是无法形容,没粮吃饿肚子是每个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吴晗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腐败史。”“国家之败,多由官邪”。不少朝代因为官员贪污腐败而亡国丧权。除了封建社会制度“升官发财”的腐朽理念导致官员腐败外。还因为皇帝怕叛臣而不怕贪官。一个叛臣可以使他丢掉皇位,而贪官不但对皇位不造成威胁,还会更容易驾驭,使皇位更加稳固。因此,有的皇帝甚至利用官员的贪污腐败,腐蚀、拉拢和收买臣子,达到役吏防叛和巩固皇位的目的。因此在处置叛臣与贪官上,便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甚至偏袒的倾向。历史上不乏皇帝为了巩固皇位而怂恿臣子贪污腐化的实例。汉时,大将英布谋反,刘邦御…  相似文献   
8.
张家两兄弟,哥哥住南村老街,弟弟住北村新宅.哥俩文化不高,但都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深谙科技兴农之道.通过关系得知某农科院研究出水稻高产新品种,便千里迢迢花高价买来部分种子,哥俩共同育秧,分别插在村南村北各自的责任田上.都获得了大丰收.一下子兄弟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稻能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