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张秋凤  肖义  唐晓  黄寰 《经济地理》2022,(11):54-63
实现最优生态效率对于改善环境条件同时确保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城市群视域,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99个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揭示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识别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发展较为稳定,呈上升趋势。2010—2019年,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2)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结构,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升—降的倒“V”型结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呈平稳上升趋势,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幅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起到了负向影响,而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重视区域异质性,发挥政府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从企业档案管理员的视角,对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技术档案——基建档案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和生产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核心信息资源与重要资产。目前基建工程的纸质档案自然损耗日趋严重,因此对基建工程档案进行数字化立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青浦区岑卜村通过搭建村企联动机制,依托本村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整村谋划,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2022年夏天,岑卜村以萤火虫、小亚马逊、桨板等关键词成为新晋网红村,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被人们看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去打卡。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从人才、科研、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16—2018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有序度和协同度,并基于多维正态云模型,分析了2018年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水平.结果表明,2016—2018年期间,区域内各地的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大,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向心力不足,形成了以成都、重庆为两核向周边辐射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要认清发展格局,将"虹吸效应"转变为"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发展环境、细化双圈产业链分工,破题两地同质化竞争提高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