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梳理了中外相关经典文献,研究了近代财政理论西学东渐的基本驱因、镜像和嫁接过程,并探究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知.近代财政理论引介,是在财政新困境下旧制度无能为力之时的历史选择.西方财税理论主要是通过日本引介到中土,具体内容包括西式预算理论与财政分权理论.在晚清江河日下的财政危机下,经过广大知识分子的呼吁,清廷尝试了西式预算试办和国地两税划分转型.虽然学界对西式财税理论引介过程持有一致结论,但一方面,经济学家往往认为西式财税的中土转型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君主财政面相,带有"现代化"色彩,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则认为晚清皇帝依然对财政有最后的决策权力,因此对其价值不应当被高估.这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能是学科研究差异所致.因此,未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进一步挖掘历史细节,利用财政学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财税制度转型的理论渊源与改革程式,客观评判晚清西式财税转型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模型,揭示了心理契约发生破裂的前因后果,指出薪酬福利、自我提升、文化观念、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是影响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契约违背的因素,心理契约违背会对个体、企业造成多重的负面影响,最后从拓宽沟通渠道、构建文化氛围、打造提升平台等六个方面提出防范心理契约违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权利束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70年来农地从"一权垄断"、"二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改革历程,并从权利主体的结构与功能目标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提出了新中国70年来权利束嬗递下的农地异化风险。研究认为:当前的农地"三权分置"既有独特的时代背景,也体现了历次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惯性,三次农地改革的对象与权利束功能具有差异性,农地"三权分置"有利于解决当前农地,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难题,但是农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农业补贴主体异化,农地确权异化与农地生产异化主体异化这三大风险也需要加以防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治理体系,不是西方财政理论的简单借鉴,而是对中国历史理财智慧的时代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调适、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治理体系。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历史上“邦国大本”“养民为先”“礼义秩序”等传统理财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人的立场”“生产再循环”与“真正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学说,创新性发展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理论,从而在实践上生成了独特的财政治理体系。基于古今中外财政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解构新时代中国财政治理的创新现象,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索建立一个既能融合中国话语和体现中国特色,又能涵盖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财政治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5.
宏观上分析了安庆市旅游开发的环境,中观上对安庆市旅游的进行了战略定位,并提出"戏水长流"的战略开发思路,微观上提出了实现"戏水长流"构思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现代农业物流作为一项农村发展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农业物流存在的诸如技术、基础设施、成本等多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财政治理创新,引起国际关注。国际学界认为,中国改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致力于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配;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为稳健的财政运行提供保证;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国际合作和对外援助规模扩大,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国际学界从不同角度解构了中国财政“何以为治”。激励论认为财政分权产生了地方治理激励,动能论认为财政与经济发展的交互驱动使经济拥有持续动能,行政进步说认为公共行政的改进改善了财政运行程序,再平衡说认为结构性和周期性不平衡的打破有利于实现再平衡,政治包容说认为民主协商的政治程序促进了财政的信息包容与决策包容。但是,中国的财政治理仍存在债务风险问题、结构性问题以及不平等问题,学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中国财政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唐继尧主滇时期,云南省先后发行随粮公债、护国公债、靖国公债等1700万元内债,但民众无力认购,募款寥寥。省政府遂通过省属富滇银行增发纸币提借近9000万元,并筹借随征整理金融借款,从而形成十倍于岁入的巨额债务。在公开发行的内债上,呈现出发行额大实募额小、特定发借对象且募借主体单一等特征。在非公开发行的内债上,以直属的富滇银行为工具,超发纸币并直接提借,呈现出“按需印钞,因需提借”特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金融紊乱,民生困苦。这一时期,云南省内债规模愈趋增大,结构愈发繁杂,也从侧面反映了云南省财政从困难、恶化到濒临崩溃的嬗递过程。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