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富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人类企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之下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超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严重威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应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优化自然生态环境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3.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且地域特色显著,但旅游业的发展却未呈现出相应的良好态势。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新疆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最后针对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人类21世纪的共同选择郑国璋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通向未来的共同追求目标———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又一次重大转折的起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2007—2015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为经济区人口政策、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城市首位度、人口不均衡指数和GIS手段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2007—2015年,经济区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幅逐年降低,但人口总数仍保持稳定增长; 西安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经济区人口不均衡指数连年上升,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化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人口不均衡指数表明其人口分布不均较为显著。(3)经济区人口密度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塬沟壑区和秦岭南麓; 人口密度高值区与人口分布热点区都集中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大城市; 人口密度分布等级除西安变化明显外,其余各市均保持稳定,但各等级人口密度值均发生变化,如西安市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逐年增加。(4)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区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济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人口流动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还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促进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6.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区域生态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不仅对矿区的资源及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还指导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意见。本文在生态脆弱性研究方法上,选择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通过建立基于目标的第三个层次准则的判断矩阵,并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依此方法,再建立基于目标的第二个层次准则的判断矩阵,运用生态脆弱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大同煤矿区的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大同煤矿区的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大同矿区生态脆弱综合指数为0.3506,呈中度脆弱性。根据生态脆弱性结果为后续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作、制定综合治理策略及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