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旅游经济   5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野象的迷思:野象谷人—象冲突的社会建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一直受到关注.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并不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冲突,反而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社会建构论被认为可以超越这种对立,在其视野下,科学知识是围绕社会事实所建构的多种知识中的一种.该文针对西双版纳野象谷出现的管理上的矛盾现象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眼中出现的矛盾的大象形象,利用社会建构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游客、员工和周边社区对大象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经验而非科学,甚至与科学知识相悖.游客将野象建构为稀少、可爱和吉祥,期待野象出现;员工认识到野象的可怕,不希望野象在景区出现;社区居民虽认识到野象的危险,却不认为其可怕,对野象的出现习以为常.要理解人与象的冲突必须理解不同人建构的关于象的知识,而不能仅仅关注科学对象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相似文献   
4.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正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显性问题,理解并寻找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方法成为重要研究问题。发展旅游被视为缓解此类冲突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尚未系统地评估旅游的缓解作用。本研究通过整合性综述的方法,探讨旅游能否以及如何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影响是多重的。对于辐射范围内的社区,旅游通过给社区带来经济利益,可以提高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容忍度,从而缓解冲突。但旅游经济利益分配存在不充足、不平等和不匹配等问题,因而其缓解冲突的效应也不均衡。有些旅游活动还会产生负面生态影响,导致野生动物对人类习惯化和种群数量过度增长,进而加剧景区周边社区与野生动物冲突。本文最后建议加强对旅游的分配正义、生态影响和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遗产旅游动机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以丽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旅游动机存在着一个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动机源自遗产属性,而边缘动机与遗产属性关系不大。既有研究虽已认识到这个结构,但对于动机如何从属性而来的过程却关注不多。文章采用方法-目的链研究方法,以丽江为案例地,对该结构进行探讨。方法-目的链主张从属性到结果再到价值这样的层级性建构,可还原游客动机的产生过程。研究发现,游客动机来自丽江多个方面的属性:遗产属性、遗产相关属性和遗产无关属性。这些属性往往被综合起来提到,游客同时被这些属性吸引而不是单单被遗产属性所吸引。逃离和归属感这两个在理论上看应该是核心动机价值,但追溯其属性却发现产生这些价值的也包括非遗产属性。而寻求艳遇、成就感和寻找自我这些在理论上看似与核心动机无关的价值,却与遗产属性和遗产相关属性关系密切。这说明游客对遗产进行了遗产客观价值以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