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1篇
经济概况   7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节即素质     
朱铁志 《江苏经济》2003,(10):76-76
精神明建设是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个中道理虽然复杂.但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无需反复从理论上论证。一个国家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个人同样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否则,国将不国,人也不像个人样儿。北京要在2006年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个令人振奋的目标。如果单纯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2.
苏联学者布尔拉茨基在1988年4月20日苏联《文学报》上撰文,论述了“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总问题。文章首先引用戈尔巴乔夫的话说,任何一种制度,如果它不为人民服务,就无权存在。社会主义应该是有主动精神的人的社会。“国家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最严厉的批判,恰恰是因为它束缚劳动者的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3.
自信的位置     
朱铁志 《江苏经济》2002,(10):66-66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项针对这一有趣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决定人们快乐的前五位因素存在较大差别。在我国,它们依次是:工作、金钱、国家经济、有形资产和闲暇时间;在美国,是个人自信、金钱、工作、有形资产和亲友关系;在印度,是金钱、工作、个人自信、有形资产和闲暇时间;在俄罗斯,是金钱、个人自信、有形资产、工作和国家经济;在英国,是亲友关系、个人自信、金钱、性生活和有形资产;在法国,是金钱、有形资产、个人自信、亲友关系和闲暇时间;在巴西,是金钱、闲暇时间、个人自信、工作和性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7个被调查的国家中,有六个把“个人自信”摆在重要位置,美国列第一,俄罗斯、英国列第二,法国、巴西、印度列第三。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人的快乐之源不包括“个人自信”。  相似文献   
4.
我最早知道“世界真小”这个意味深长的感慨,是缘于董鼎山先生的一本小书《世界真小》。那大概是15年前的事情,对于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人来说,董先生的感慨除了使人感到新鲜,似乎并没有多少具体贴切的感受。世界对我这个“井底之蛙”而言,还大得很、远得很,心下觉得董氏的感慨不免有点儿富人的做作。后来又陆续听到“信息爆炸”、“地球村”、“全球一体化”等时髦说法,使我开始朦胧地有了地球似乎越来越小的感觉。一种隐隐的危机感不时袭上心头,觉得如若再这样封闭下去,我们真的要成为文明的弃儿,成为被开除球籍的一群。  相似文献   
5.
看清互联网时代大势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世界格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嬗变中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元素,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小官儿     
“小官儿”是个相对概念。从地域看,在外省人眼中,处长是一个好生了得的大官,县处级、县太爷嘛。可是到了京畿之区,处长的境遇就惨了。北京人说话刻薄,称上趟厕所就能遇到两处长,遇到人的那个,没准儿还是副处长。还有更损的,说如今的北京,处长比处女还多。从时间上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官本位”是惟一的一“位”,没有“钱本位”,没有“人本位”,更没  相似文献   
7.
智慧的喜悦     
智慧的喜悦朱铁志两个月前,我写过一篇《不"追星"让他们追什么》的杂文,为一些情感无以寄托的少年朋友鸣不平;也对我们这些为人兄长的"新闻界人士"进行反省。我以为,少年"追星"是以新闻媒介和某些企业家"追星"为前提的,"三位一体"构成了这股前所未有的"追...  相似文献   
8.
好端端的领导干部,转眼成了腐败分子,踌躇满志的政治新星,上任没几天就沦为专政对象;豪言犹在耳,施政纲领刚为人知,而发豪言的成了口言善身行恶的政治小丑,颁纲领的却将自己搬进了铁窗牢狱。这世界真是变化快,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越来越摸不着头脑,越来越无所适从了。  相似文献   
9.
拍马者言     
朱铁志 《乡镇企业》2003,(11):29-29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