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的中国国内转型与国际体系转型具有共时性与相关性意义。在提供一种国内-国际转型的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中国国内转型的国际体系因素以及国内变迁对对外关系转型之影响的同时,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国内转型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认为国际化带来的国内-国际利益联系维持了过去30年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合作关系。随着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进展,这种合作关系在将来可能受到考验,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问题与思想——再谈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由主义是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思潮之一。本文试图对国际关系中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进行梳理 ,文章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重新辨别 ,并分别阐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放任自由主义与管制自由主义思想 ,及其在世界政治秩序演进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世界的走向 :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  冷战的结束已经有十余年了。在过去的十余年中 ,各国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冷战的终结以及冷战后世界政治的走向进行反思、整理和展望。作为世界顶级大国的美国 ,其学界和政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格外积极和活跃。其中 ,就冷战后世界的前途而言 ,悲观的论调和乐观的论调在国际关系学界不乏有之。乐观派如中国学界熟悉的“民主和平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国家的和平论”,它们为自由民主的进步高奏凯歌 ,对自由民主和市场国家在促进和平世界来临方面的意义深信不疑。而在悲…  相似文献   
7.
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动力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的分权是分不开的,制度性分权和政策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激励和保障。在现行中国国家结构下,地方参与国际合作对中央外交起着配合、补充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对港澳、沿海省份、西南省份、西北省份和东北省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作者指出:跨界次区域合作是亚洲区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国际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主导的区域主义符合亚洲政治文化的特点,更能有效地推进亚洲的区域化进程;从中国与亚洲区域化关系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国-东盟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合作机制的Y形干状制度性安排,地方政府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则形成了多层次枝状制度性安排,在枝繁干壮的区域化战略中,需要对地方政府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文明的一种非批判的观点上 ,把文明作为一个“问题”的框架 ,通过对中国文明和外交政策中本土主义、征服、皈依和移民社群四种叙事模式的分析 ,解构了“大中华”和东亚区域政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演变史为理解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改善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一条法律的途径。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国际法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战后新兴国家对新型国际关系法律基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西方特色的国际法知识进行了概要的回顾,进而对当代国际法酝酿的变革机遇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法文化资源以及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提出展望。作者认为,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是新中国立足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和国际新秩序的大义所向,在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共性的国际法知识体系,它与联合国所致力建设的国际和平目标也是一致和相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价值体系和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和谐共生道路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