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水利工程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借助历史加成法处理样本数据,并分别利用梯级-关联算法(CC)和误差反馈传播算法(BP)建立模型对黄河下游夹河滩水文站汛期含沙量进行预报。传统BP网络需要预先设定网络结构,预报过程虽利用了神经网络的内插特性,但其样本的处理方式和网络构建方式使得运算效率较低;CC算法仅要求初始网络含有输入层和输出层,通过运算不断向网络增加隐含节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在网络构建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本文比较了当预报的峰值超出训练样本取值范围时两种算法的表现,结果显示:当预报的峰值为训练样本峰值的2.45倍时,二者均能实现较为准确的预报,BP网络在预报精度上要略高于CC网络,但CC网络在运算速度上要明显快于BP网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镇供水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在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时并不具有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相对应的方法,影响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定工作的开展。在分析我国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及相应的分级方法,为城镇供水信息系统领域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对于以河流作为水源的城市,能够根据上游水体状况模拟取水口水质变化,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下游水沙演进规律极其复杂,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物理方程描述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降解的复杂过程和机理。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丰富和完善的联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具备较强的非线性模拟能力。以黄河下游的济南鹊山水库黄河取水口为研究对象,以水位、流量、含沙量、水温4项指标为输入,模拟氨氮、总磷、COD等19项水质指标。结果显示,神经网络对复杂水沙条件河流城市取水口水质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供水系统运行效率、供水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监管角度,以运行效率、供给效果、综合效益3个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综合评分对城市供水系统效能进行评估,从而推动城市供水行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市供水系统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来,工程运行平稳,在提高受水区城市供水保证率,提升居民饮用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总结中线工程运行一年来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中线工程来水水质和水量特征。研究认为,中线来水水质总体优良,特别是浊度低、硬度低,但存在高温高藻和低温低浊两个特殊水质时期,对水厂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中线来水总量富裕,特枯年份年内分配过程不均,存在工程能力富余和特枯来水时期缺水的问题。针对中线工程来水特征和问题,提出了有关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镇水务监管体系已基本形成,信息化发展迈入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基于博弈视角,结合城镇水务行业政府监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建议,为规范城镇水务智慧监管平台的运行管理,提升各地城镇水务监管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水库普遍面临的高有机物、高藻和高臭味的问题,研发了基于黄河来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的优化取水技术,以湿地构建为核心的水库库前净化技术及以遮光和原位曝气为核心的水库水质保障技术;结合鹊山水库水质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引黄水库多级水质强化净化系统,使系统出水臭味强度较前年同期明显下降.研发了移动式管道药剂投加车,直接利用水源输水管道对改善水源水质,实现突发水源污染的应急处理,最终从“源头”上保障黄河下游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管网资产基础数据、运营业务数据,并结合水力模型和现场数据,针对城市供水管网风险的特点,建立管网风险预测模型,利用GIS、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对管网风险进行评估。为供水管网科学化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对管网中存在的风险实现动态监控、分析、评价及预警。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现存海量数据信息,但整体利用程度偏低,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与传统数据管理相比,大数据具有规模海量、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府部门实现城市供水全过程智慧化监管。基于供水行业数据特点,从供水数据的采集、存储、整合、共享及挖掘等技术实现的角度,构建了城市供水政府监管大数据研究需求框架,同时分析了大数据在城市供水全过程监管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有效提升政府对城市供水全过程监管能力和供水应急保障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