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漓江上游水库为下游河道枯季航运补水所造成的水生态影响,对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空间分布特性与相应的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为上、中游优势种;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河蚬为下游优势种;纹石蚕、黑龙江短沟蜷为整个漓江水系的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动物量均呈现出下游大于中游、中游大于上游的趋势;而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出下游小于中游、中游小于上游的趋势。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电导率、盐度、浊度、水深、总磷、化学需氧量为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在河流生态学领域,迄今仍缺乏能较好地描述河流生态系统涨落的概念模型。河流近岸带具有不同于主流带的水动力、水环境及生物特征,其位置及尺度随水文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程度较为显著,近岸带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水文过程的生态学效应及河流水域空间的涨落。本文对近岸带定义进行了拓展,提炼了一种对顺直/微弯、弯曲、分汊等河型均适用、描述河流近岸带尺度变化与水位涨落之间映射关系的概念模型(“水文-近岸带涨落关系”概念模型),该模型曲线上一般具有两个近岸带尺度峰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近岸带是河流水域中时空连续性最强的沿程条带状基质,而主流带可视为流量越过临界值后出现在近岸带这一基质内的“涌现”或“突变”。本文最后以长江上游南溪-江安段为例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并讨论了近岸带的界定方法及该概念模型在生态水文组分划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蓄水阶段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等资料,系统梳理了金沙江中游鲁地拉以上河段梯级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分析了不同时期各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结果表明,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和鲁地拉电站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保障生态流量、增殖放流、网捕过坝、建设人工模拟产卵场、支流生境替代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支流生境替代保护工程缺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本文建立了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水文情势、河流水质、生物群落和物理结构4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实际工程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为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嫩江流域同盟(二)站年均流量进行突变性检验,采用RVA方法从河流水文情势指标和生态多样性指标两方面分析尼尔基水利枢纽运行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尼尔基水库运行后,下游河流极值流量、低流量脉冲的频率及历时、径流涨、落水率次数和流量涨落逆转次数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尼尔基下游河流整体水文改变度为51%,为中度改变;受尼尔基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下游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由水库运行前的24减小到水库运行后的18,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漓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9月,通过对漓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详细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门6纲24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腹足纲次之。以优势度指数大于0.02作为判别标准,判断出调查区域内全流域以及上中下游的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总密度与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682个/m2和152.77g/m2。两者均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7、0.61和6.01。并依照漓江上、中、下游3个江段150个采样点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该曲线,认为漓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未受干扰的状态;其他两个江段则均受到了轻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