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人才扎堆的中关村脱颖而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成名的企业精英,都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周国强就是这样的一位企业家,他还在众多的企业家中被挑选出来,现在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双优企业家”评选的一名候选人。这样的候选人只有三十九个。在去年他已经有过一个耀眼的荣誉,他荣获了2002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提名奖。现在他就精神饱满地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说话时自如而有力的做着手势,偶尔会舒服地仰一下头,好像在看着深邃的夜空或者远方的山峦;有时候则会身子前倾,如同发现猎物的狮子一样。沙  相似文献   
2.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1):101-103
作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两家中关村园区留学生企业之一,虽然只有不到四年的历史,维讯的业绩是辉煌的:维讯的客户包括世界银行、澳洲电信、澳洲沃达丰、日本电信、台湾中华电信等300多家著名的国际组织和公司,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公司的产品在全世界已经累计销售了70000多个端  相似文献   
3.
江山代有才人出,或许这样的“才人”大多指的是那种一夕成名、光耀天下的英才。但是还有更多的人,却属于那种默默耕耘,于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把自己的名字和风格深入人心的实力派。王梦湖,就属于这种默默成名的实力派画家。王梦湖,祖籍河北丰润,1942年出生于山海关,成长在北京。这种无法选择的祖籍、出生地和成长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无疑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内在的烙印。华北大平原的质朴,山海关的雄奇和首都的天下意识都成为他的人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中南海、天安门、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等象征中国的地方,看到一些与王梦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水墨…  相似文献   
4.
岁月漫过芸芸众生,张爱玲永远是一袭隐约而流丽的红。世纪的张爱玲是属于上海的。没有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不会有彗星般惊人的张爱玲。她的青春美丽在上海,她刻骨的恋情埋藏在上海,她的呼吸及其一切充满了种族般明白的上海气。她为上海的布尔乔亚写作,她是他们的嘴唇和开出的花朵。她最好的作品献给了上海人,后来的人们因为上海的她而关心香港的她和美国的她。  相似文献   
5.
郑闯琦 《中关村》2005,(4):116-119
1981年7月29日,英国王储查尔斯挽着玫瑰般的少女戴安娜,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也走进了自己漫长而严寒的丑闻时代。查尔斯虽然贵为英国王储,但是却不幸生活在王室失去实际权力、地位一再动摇的世纪。根据英国不成文的宪法,英王  相似文献   
6.
郑闯琦  墨荷 《中关村》2004,(8):107-109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中南海、天安门、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等象征中国的地方,看到一些与王梦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水墨巨制时,他已经走向了自己的花甲之年。王梦湖的名字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当归功于《江山万里图》的成功。在庆祝澳门回归一周年之时,北京美术家协会组织创作了一幅长99米的《江山万里图》山水巨制,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写画名,赠  相似文献   
7.
郑闯琦 《中关村》2004,(5):110-113
古往今来,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潦倒终生,困苦不堪。丁绍光是世界级的杰出艺术家,但是他同时住着三千万美元的豪华住宅(这样的豪宅在美国只有5座),过着让热爱和不热爱艺术的人都羡慕不已的奢华生活。他不但有着成功的艺术,而且有着成功的人生。他用自己的荣耀和财富激励着所有那些还在逼仄的斗室里挥汗拼搏的艺术家,成为他们忠实模仿的对象,和似乎漫无尽头的人生暗夜里的一盏指路明灯。然而,财富是难以模仿的,正如美善难  相似文献   
8.
郑闯琦 《中关村》2004,(6):118-120
春日迟迟,在风光清雅的清华园里, 你也许会看见一位表情坚毅、目光睿智的老人在安详地散步。如果你好奇地驻足凭望,也许会有热心的清华人告诉你: 那就是杨振宁!如果你此时的表情不是惊讶和羡幕,而是比如麻木、疑惑或者其他的什么,那么你也许会看见清华人的眼珠子已经掉到了地上。清华人有一千个理由值得为杨振宁感到骄傲,这不仅因为他和李政道一起  相似文献   
9.
郑闯琦 《中关村》2005,(5):16-20
共和国的嘉奖2005年3月28日,庄严肃穆的人们大会堂。邓中翰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在这里,他将代表中星微“星光中国芯”研发团队,接受共和国最高规格的奖励。奖项是最高的和最权威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次,一等奖。颁奖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奖者还有中央  相似文献   
10.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30-30
中关村二十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创新的耀眼主线,这就是一种内在于其中的、构成中关村人精神内核的那种观念层面的“突破”和文化层面的创新。为此,我们选择了四位和中关村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化精英,以期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中管窥中关村二十年来的精神嬗变。不管是张朝阳,贺卫方,还是张颐武,胡鞍钢,他们都身处中关村,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争议,在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的同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岩石般凝固的观念,中关村,和我们的时代,也就在这种争议、讨论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