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4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孟京辉研究的论文和相关的报道为依据,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孟京辉的创作流变、本体特色、文化现象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求描绘出当下孟京辉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2.
谢丁  李冰 《创业家》2010,(5):119-121
孟京辉的定义,他排《思凡》,算是一个创艺者,在创艺话剧这条路上他一路激昂、姿态高调。他开蜂巢剧场,算是一个立业者,但在商业这条路上他走得磕磕绊绊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商业与艺术的合作显得顾虑重重,有些尴尬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21,(1)
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活着》改编自著名小说《活着》,是继电影、电视剧后另一维度的创作。整体上极具先锋气质,大量拼贴、戏仿、游戏,解构元素充斥其中,并沿用了孟氏戏剧惯用的群体表演和流行文化等艺术程式。将原著作品中的幽默感和荒诞性夸张放大,述说苦难却不煽情,描摹了悲喜杂糅的人生状态,体现了福贵"为活着而活着"的坚强信念。  相似文献   
5.
李镇旭 《中国报业》2021,(10):62-63
本文以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为例,主要通过对"孟氏话剧"演出与推广的分析,展示国内先锋戏剧市场的运作过程及手段,探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戏剧的发展历程及市场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先锋戏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冯婷婷 《中关村》2009,(11):80-8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这样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不满足于传统话剧艺术的保守与一成不变,以充满活力的创作姿态进行反思、批判,引领了实验话剧的潮流。孟京辉和廖一梅便是这一创作领域里不得不提到的人物。他们在探索实验戏剧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投影魔法     
郑悦 《IT经理世界》2014,(3):124-125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表现了一种委婉的爱情,借助一个女人的自述,让人们在细腻的文字之中感叹单向爱情的凄美。但在孟京辉导演的同名话剧中,这是一种疯狂的感情,从少女时的迷恋到成年的邂逅以及生子之后的再度重逢直到丧子之后的崩溃,一场独角戏表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变化。  相似文献   
8.
创艺和立业     
杜若洋 《创业家》2010,(5):125-125
我第一次听说孟京辉,大约是十年前。在小剧场话剧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么红火的时代,孟京辉是学生中"先锋艺术"的代名词。文艺青年都热爱小众,以此显得与众不同。孟京辉倒总是能牢牢抓住这部分人的心理。当他们逐渐长大后,新一批文艺青年又成为他的拥趸。那么,他自己到底成长了没有?  相似文献   
9.
当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获得了成功,他却依然默默无闻。对此,他也没有产生任何特别的情绪。“有可能是因为自信,对自己的自信,知道自己终究会有机会,通过摄影机来获得某种不朽。”好友孟京辉分析说。  相似文献   
10.
《初恋》,"永远作为第一次"——奥迪A1为音乐剧《初恋》谱写了最强烈的精神注脚,那就是"第一次"的情感体验和"以小见大"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