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7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特困大学生是全国高校的普遍问题。本文在对特困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特困生物质、精神、障碍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艳 《经济师》2006,(10):141-142
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针对这一新问题,长期关注贫困生现象的专家指出,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5"#10",总共涉及约300万学生的庞大群体。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于有效资助这个群体,保障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权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2005年2月,相关部门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96亿元,涉及学生115万人,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国家助学贷款面临困境。第一,贷款学生的违约率高,不少地方的违约率超过了20",造成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的损失较大。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后的收入可能降低,会使得学生的还…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2月底,全国助学贷款余额96亿元,实际发放人数115万人,成为“奖、贷、助、补、减”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但从总体上说,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最突出的问题是贷款供给不足,很多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特困生得不到帮助,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一、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一)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小国家助学贷款规模虽然日趋扩大,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1.贷款满足率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的20%,特困生约160万人。截至2004年3…  相似文献   
5.
高校特困生教育救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贫困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如何拓宽有限资源的救助面是当前国家、社会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现行教育救助体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建立健全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体系和特困生社会救助(教育救助)体系,而建立教育保险是一条解决未来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教育救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特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拮据,容易产生自卑、迷茫、孤独、敏感、多疑、敌对、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多层面的立体交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完善经济资助机制,丰富校园文化等矫正策略。  相似文献   
7.
帮助学校特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措施,在政策上扶持特困生。  相似文献   
8.
王蓉芳 《企业家天地》2010,(12):138-138
本文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为视点,在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困难学生精神缺失现状的基础上,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工作的开展与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贷、助、保、奖、捐、免、访、立等八种方法是部分高校帮扶特困生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对解决特困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特困生健康成长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安排彩票公益金3亿元,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县镇和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这项政策惠及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16所普通高中的30万名特困学生。资助的金额是每个学生每学年1000元。经过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