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4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洪波  S.VASOO 《城市发展研究》2018,(3):104-111,124
通过公共住房所有权来实现资产构建以推动社会发展是新加坡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公共住房所有权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住房所有权比率最高的国家。公共住房所有权是否有助于金融资产构建还是值得商榷的。公共住房所有权的实施使居民拥有了更大面积的HDB组屋进而改善了住房条件,提高了新加坡居民的健康状况。新加坡公共住房所有权促进了社会资产构建。新加坡公共住房所有权在资产构建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对资产基础的社会政策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积极解决全体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关系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新加坡政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组屋”计划,秉承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面向广大中下层贫困居民,由政府主导推动,设立激进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多层次优惠的住房供应政策,较妥善地解决了全体公民的住房问题,创造了成功实现住房保障的经验。它给予我国当前住房保障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的公共组屋制度,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要求,也避免了开发商在房价上的恶意炒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成功的道路。本文从公共组屋的土地来源、建设、分配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5.
在目前世界各个国家中,新加坡是最接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国家,以超90%的超高住房自有率位居全球前列,而老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住房自有率则稳定在60%左右。这样的住房自有率令人羡慕,新加坡住房模式也被称为奇迹,长期被人津津乐道。那么,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面积699平方公里,居民人口360万。1960年,新加坡人口密集、卫生恶劣,大多数国民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住房。近半个世纪过去,新加坡建造了约90万间组屋,如今已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典范。因此,研究新加坡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构建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组屋建设形成了较稳定的建设融资和消费融资模式,制度保障是实现可持续融资的坚强后盾。我国可借鉴新加坡组屋融资经验,明确公积金结余资金可用于保障房建设,建立统筹账户专项支持保障房建设,制定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住房消费政策,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解决保障房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8.
蔡真  池浩珲 《金融评论》2021,13(2):108-122
作为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参照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成功依赖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环境.首先,在一系列配套制度中组屋制度是成功的前提,新加坡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控制了约80%的住宅市场份额,但政府并没因市场势力获取垄断利润,而是通过补贴大幅提升居民住房的可负担水平.其次,新加坡政府实现补贴的关键手段是土地的低价获取和低价提供,政府还通过组屋的有限流转实现市场的半开放结构,从而保证政府主导的市场不被炒作.最后,新加坡政府类似计划经济的精细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组屋物业的价值,从而避免了住宅市场的棘轮效应.中国公积金制度未能有效发挥住房保障作用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第一,经济适用房制度并未建立起来;第二,土地制度并没有像新加坡模式为住房建设提供低价土地,反而形成了土地财政依赖;第三,保障房配套设施及物业管理方面,中国不能像新加坡一样实行类似计划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针对中国公积金制度运行的诸多困境,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漫说新加坡     
我曾三次来新加坡,前两次时间很短,走马观花,最近一次时间较长,连来带去一月有余,印象颇深。城市国家、花园城市新加坡共和国是个岛国。由新加坡岛和附近60多个小岛组成,地处东南亚的中央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经济适用房制度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购买对象与建筑标准失控、房屋售价过高等问题而广受诟病。2009年6月武汉"六连号"舞弊事件更是将经济适用房制度改革推向风口浪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未来经济适用房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需要追溯历史,探明经济适用房的产生背景,厘清经济适用房发展脉络,并结合中国国情,方能明确未来经济适用房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