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2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15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5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2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相比元代,在烧造技艺上有了明显进步,是中国青花瓷蓬勃发展时期。它品种繁多,装饰方法多种多样,纹饰题材丰富,同时对外交流活跃,所有这些都是明代早期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古陶瓷界又把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一共29年称之为瓷器的空白期,青花瓷质量急剧衰退。洪武(1368~1398年)色泽偏于暗黑,可能是受青料提纯、烧制工艺、火候和还原气氛等因素影响。典型青花使用苏麻离青料,晚期部分器物可能使用了石子青。事实上,景德镇地区从1361年开始即在朱元璋控制之下,所以  相似文献   
2.
姚江波 《中国拍卖》2021,(3):106-111
青花瓷,英文为"Blue and white",它是先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再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青花瓷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不过从发现的标本来看,青料发色不是很纯正,显然还未烧制成熟,在当时主要是一些外销瓷.  相似文献   
3.
颜世鑫 《致富时代》2010,(12):215-215
“青花托深情瓷画映丹心”——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文化史和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最具特色的代表产品。该文将从明清两代浅谈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4.
青花瓷在明代普及。青花瓷以极快的速度将传统瓷器排挤出主流市场,而在青花瓷青花瓷碗的数量始终居于首位,并且形成了"宫窑"与"民窑"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青花碗体系明代瓷碗是我国古瓷器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元代是延续宋代,那么明代这种惯性的力量显然已经殆尽,一切似乎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主要表现在传统窑口的急剧消失,如定窑、磁州窑(图1)、耀州窑等,虽然还有生产,但已不像宋元时期那样具有明显的窑系印记。另外民窑化的趋势也在加剧,许多传统窑口的瓷器变得极其粗糙。青花瓷在明代普及。青花瓷以极快的速度将传统瓷器排挤出主流市场,而在青花瓷青花瓷碗的数量始终居于首位,并且形成了"宫窑"与"民窑"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青花碗  相似文献   
5.
一捧泥土,几簇窑火,锻造出中国8000年的陶瓷史。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先人早于世界一千多年烧制出了硬瓷,而从1200年前中晚唐开始,青花瓷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青花瓷、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绿釉、紫釉等星光璀璨,流光溢彩(图1)。清代一些新的瓷器品种涌现出来,使人的视觉受到极大的震撼。清代景德镇继续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官窑瓷器在景德镇和北京清宫造办处相互流通,官窑与民窑最大程度地实现着信息与技术的交流,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7.
漳州八宝印泥素有“文房五宝”之称,自创制300多年来.一直沿用向清王朝进贡的品级分等.以圆形青花瓷盒为典型的包装形式。印泥的颜色保持红中带黄的特色.为广大书画人士所接受并喜爱。近年来,特别是漳州八宝印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又开发多彩印泥,增加黄、绿、蓝、黑、白、棕、紫、金等品种.以适应书画界的特殊要求。在青花瓷盒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印花工艺就像围棋一样,入门容易,运用复杂,个中变化无穷。但如果服装设计师对印花工艺把握好,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印花工艺与服装设计完美搭配,才能将印花工艺做到位。回看  相似文献   
9.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世人皆知青花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精品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个遥远的欧洲小镇,青花瓷同样家喻户晓,名扬海外。  相似文献   
10.
比赛间歇,劲歌热舞、活力四射的奥运啦啦队,急匆匆跑上跑下擦拭地板的工作人员;运动员转场时,微笑着举着标牌的引导员;颁奖时,穿着“青花瓷“礼仪服、端着奖牌和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