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正葳 《发展》2010,(8):158-158
左宗棠时期开创的兰州工业文明闪闪发光的一幕早已随风沙而去。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正值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之时,一位名叫彭英甲的人当上了兰州道。从此,兰州兴办工业的第二幕戏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2.
龚伟同 《商务周刊》2009,(19):78-81
从网络和信息通讯革命的经验来看,当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游戏后,原本看似远在天边的技术应用暴风骤雨般就会加速到来,能源革命极可能也如此,但埃克森美孚还在幻想一切尽在掌握  相似文献   
3.
李星  罗澜月  蒋登祝 《金卡工程》2009,13(11):115-115
鸦片战争后,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国人对宪政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清政府为挽救岌友可危的统治,决定立宪,先后颁布了一些宪法性文件,主要有《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极力主张实行宪政,他们宣扬宪政思想,支持宪政改革。资产阶级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支持清政府实施宪政。清末立宪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宪政思想从此深入人心,为民国及以后的宪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建辉 《消费导刊》2009,(10):222-223
林乐知和《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重要渠道之一。林乐知对中国的革新之路备至关注。在1900年之后,林乐知对清末政局,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并对中国革新提出了众多建议。他重视教育,尤其是"蒙学"和"女学";支持改良,反对革命;对晚清"立宪"曾寄予厚望,并提出细致的建议。他认为中国根本的问题是文化问题,出路是教育和基督福音。他对中国革新进程的思想,虽带有其西方人和传教士身份的立场倾向,但包涵着众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1906年开始,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清末预备立宪是一次决心很大、力度很大的君主立宪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法律变迁中最重要的一页。其中对都察院的改革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向现代行政监察制度的转型。本文就将通过深入探讨预备立宪中的都察院改革来反映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如将分税这一"礼制"置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从形式要件看最早可上溯到三代,《周礼》中的九赋九贡之礼明确了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贡纳机制,可视为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之雏形。中唐时期因藩镇割据形成的"留州、送使、上贡"体制则被《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作者认为是一种原始的分税制。而真正意义的分税制乃是在晚清预备立宪时滥觞,北洋政府成立之初立法,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定型,前后长达半个  相似文献   
7.
王正坤 《商场现代化》2009,(19):142-142
清末预备立宪,是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僚和先进的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的一场法制重建运动。他们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打破中国封建法制的立法传统,以民主思想对抗封建绝对主义的皇权观念,提出限制君权、兴民权,主张三权分立,,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清末的“预备立宪”进行了评析.认为,在列强的打击下,清政府为挽救自身危亡,自上而下地发动了一场“预备立宪”运动.这场运动首先从改革官制以为立宪基础开始,发展到把政府权力纳入制度化轨道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宣布设立资政院与咨议局;进而,正式出台了《重大信条十九条》等步步推进的三个阶段.但缓慢地立宪已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这场持续七年时间的“预备立宪”运动以最终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它是清末预备立宪与教育改革背景下为解决传统教师向新教师的转轨,以及批量培训新式学堂师资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教育形态或组织。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要发展教育,就必须重视师资的培养。因此,优先发展各类师范教育成为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它的发展对清末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制约与重要影响。考察清末师范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可从一个侧面揭示并反映清末预备立宪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变迁规律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朱棂 《中国改革》2007,(1):72-74,77
1906年的预备立宪以及1907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拉开了中国百年宪政之幕。而此后每隔20年都出现了一个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