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40篇
工业经济   49篇
计划管理   121篇
经济学   54篇
综合类   24篇
运输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58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78篇
邮电经济   9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引入并在所属地区公司中推广绩效管理,建立了以“完善、统一、合理、平衡,不断强化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绩效管理日益成为保证企业持续有效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的直接手段,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应建立企业发展战略与绩效管理一个能够层层分解其战略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徐国飞 《时代经贸》2008,6(4):120-121
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需要,应该在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进行科学量化,制定严密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后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训练达到后勤员工素质提升的方式等方面着手落实.  相似文献   
3.
吴海 《广西经济》2005,(2):35-37
深入分析竞争力的内涵,所谓“竞”就是在一定参照体系内经比较而言的实力,“争”则是指人存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竞争动机的强弱,在竞争实力一定的情况下,竞争动机的强弱往往是决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衡量高校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尺度,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可以检验和推动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环节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全员档案意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编研与检索,满足当前信息社会需要多方位查找档案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当前普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学习,轻体育锻炼这一观念,就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中怎样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这个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发展趋势将使一个企业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部将是其中重要的—分子。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型化也进—步要求企业能动性员工的出现。所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个家庭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一是在认识上不一致,有的把物质,把企业的一切都归于文化构成,混淆了企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特点;二是在内容上与企业文化建设混为一谈,其实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而企业文化建没是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自有其运作结构。为了区别两者的不同,现将企业文化构成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结构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特殊资本,是一种主体性资源,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一,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人力资本是“活”的、主动性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与其他经济资本不同,人力资本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创造能力。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才是社会财富和产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其他物质资本只不过是被动地作为条件发挥作用的外在凼素。  相似文献   
9.
徐英华 《活力》2005,(1):139-139
人本管理。就是要在管理活动中突出对人的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人,关心人,研究人,其目标就是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所在集体同心同德去奋斗。只有坚持这样的管理思路,才能使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价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