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3篇
计划管理   32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运输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2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李占舟 《英才》2005,(5):78-79
同是从实证出发,柯林斯研究中小企业的卓越之道,强调慎重决策;彼得斯总结大企业卓越路径,认为管理主要是对价值观的管理。前者要求思考,后者希望尽管去做。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都要去思考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根本理由、如何得到成功等基本问题,并且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起草、修饰或改写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精神等这些理念的文字表述.然而,当企业文化手册或宣言制定好后,他们却没有用足够多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措施,在目标、策略、战术、政策和组织设计等方面配合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能贯彻于组织上下,真正影响到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这种配合转化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为高瞻远瞩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谭笑 《开放时代》2014,(6):214-221
科学中立、客观等传统形象的解构和社会建构性的确立瓦解了传统的专家话语独断模式。作为外行的公众被认为拥有经验等其他替代性知识,有能力参与决策,无差别的民主却伴随着邻避主义等问题,掩盖了深层缺失模型。在这种矛盾下,专家话语和公众话语需要沟通和共建。但这一方面需要正视知识传递中的默会知识等带来的隐形困难,男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公众的实质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董事会》2014,(8):93-93
正这些年来,乔布斯、贝索斯、盖茨等备受推崇的商界领袖们似乎颠覆了主导着商学院课堂的管理理论。他们看起来一点也不谦虚,也没有幕后领导人的心态,这与吉姆·柯林斯、比尔·乔治等严肃的管理学者们所推崇的理论似乎有些背道而驰。那么,我们究竟是否应该敬佩和模仿他们呢?不妨看看商学院一直在教的管理理论。"走动管理",由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提出,认为高阶主管应经常抽空前往各办公室走动,以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资讯;"第五级领导者",由吉姆·柯林斯提出,  相似文献   
6.
朱磬 《中外管理》2011,(1):126-126
对于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我们细细地读进去,做企业的人都会被紧紧抓住,而由衷地产生内心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ITS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智能交通系统协会主席柯林斯在1999年的第6届全球智能交通系统年会上说,智能交通系统将是21世纪交通发展的主流,这一系统可使现有公路使用率提高15%至30%。事实证明,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公路上已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技术驾驶辅助系统、先进的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国际上有识之士对ITS在21世纪交通领域的重要作用已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2月13日,杨育中常务副总经理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柯林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秋萨诺先生.双方对近年的合作情况进行了回顾,并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18日,是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德鲁克的著作的奇妙之处在于其常读常新。尽管组织外部环境和竞争态势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德鲁克对于组织和竞争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总是显示出其惊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我们选登德鲁克《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一文以及吉姆.柯林斯的回应文章,意在让企业领导人对自已的企业做一次最基本的检测。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的企业,必定是一个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企业,而在当今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候,“那些只知道跟随潮流的人一定会随着潮流的衰落一起衰落”。明确的使命既能让企业知道什么是不变的,以及在环境发生改变时为了实现不变的使命如何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正如吉姆.柯林斯所说的,组织的使命就是“一套指导性的哲学思想,一座能够在动荡的暗夜中为他们指明方向的山巅灯塔”。  相似文献   
10.
《基业长青》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认为,企业是逐渐演进的物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司,必然是高瞻远瞩的。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不重视或不够重视品牌建构的企业,是很难被称之为“高瞻远瞩”的企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