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日学生是左联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丰富了左联的文学创作;热心扶持培养青年作家,壮大了左联的文学队伍;踊跃传播马恩文论,提炼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准则,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华侨华人以各种形式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来。与其他地区的华侨斗争相比,旅日华侨的抗日活动因其所处的特殊环境而有所不同,其中以中国留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华侨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华侨抗日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以演讲、游行、募捐、义演以及退学回国等各种形式开展了抗日救国运动,为支援祖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魏泉琪 《宁波通讯》2006,(12):61-61
陈之佛(1896.9.14—1962.9.15)号雪翁。出生于余姚县浒山镇(1954年改属慈溪)东门外晓记村。他8岁入三山蒙学堂。1913年考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习机织图案。三年后留校任图案及铅笔画教员一年,编写了第一本著作——《图案讲义》。1918年考取留日官费生。次年4月,考入东京美术专科学校工艺图案科,是我国留日学生中学习工艺美术的第一人。期间,他对中西美术史、工艺史和美术理论锐意攻读,刻苦钻研,深得东京美专教授岛田佳矣的青睐。所创作的挂壁图案和装饰图案,分别在日本获得了优秀奖和银质奖。留日期间,他结识了沈端先(夏衍)、丰子恺、关良、卫天霖等文艺界人士,加入了留日学生组织“中华学艺社”。  相似文献   
4.
从建筑工匠家传口授的传艺方式到现代建筑学科正规的专业教育,中国建筑学教育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从“建筑”一词的引入,到第一堂建筑学课程的讲授,再到第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创立,以及第一个大学建筑系的设置,都留下了留日学生奋斗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1912—1937为中国抗日前夕,在此20多年间,中国的留日学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抗战前夕留日学生人数可观之。本文分别从留日的学生数量与留日的学生生活状态进行探究,从而窥见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留日生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鞠玉华  陈翠丽 《中国市场》2010,(31):122-124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下,广大学子以留学东瀛为强国之途径纷纷赴日,举国上下形成了轰轰烈烈的赴日留学热潮。清政府为了能够培养出维护其统治的所需人才,制定了监督制度,并派遣留学监督,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各种社会活动进行监视、管理。这些措施虽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挽救腐朽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相反却使大批的留学生走向清王朝的对立面,成为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投身新式教育,编译新式教科书,缓解了国内师资和教材紧缺的局面;他们引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系的解体;他们促进了近代学制的制订颁布和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物     
《环球财经》2013,(10):20-20
见义勇为者严俊“感动日本” 9月16日,日本大阪因台风袭击导致河水暴涨,中国留日学生严俊两次跳入急流,挽救了一名落水的9岁日本儿童的生命。这一事迹在日本引起高度关注,警方和大阪市长先后公开表扬严俊的义举。严俊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说,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与国籍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的赴日留学,是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第二次留日热潮。本文通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留日学生的历史,展示当代留学生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后,指出留日中国学生对中日交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展望他们今后对中日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不缺水的德国和内陆干旱的澳大利亚,居民节水意识会有天壤之别吗?留日学生用来取代空调的降热帖和菲律宾贫民的烛光晚餐,哪种节电窍门更让人哭笑不得?笔者介绍五个国家的用水用电情况,以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德国:节水不靠涨价德国长年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保证了充足的日常用水。德国政府并没有靠涨价限制用水,但近年来德国每日人均用水量却不升反降。据统计,这一数据从1990年的147升降到2012年的122升。德国政府主要靠普及节水技术和产品倡导节水。例如抽水马桶安装大小两个按钮,分别用于大小便冲水;洗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