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莉 《经济研究导刊》2008,(17):276-277
作为一种非监禁化措施和行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的假释制度,在教育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假释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假释对象条件的规定过于严格、假释实质条件的规定过于原则、假释适用程序的不合理、假释执行机关不健全。完善中国假释制度应当放宽假释的对象条件、细化假释的实质条件、假释决定权应归属狱政部门、健全假释的执行机关。  相似文献   
2.
减刑、假释制度是刑罚执行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还存在着对减刑、假释制度监督不力,减刑、假释缺乏法定的条件和标准等问题。通过对减刑、假释监督机制的完善,使法院、检察院、监管执行机关在减刑、假释的运作工程中能够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并重点加强检察机关,尤其是派驻检察室对减刑、假释工作的监督,构建一个体系健全、监督得力的减刑、假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假释制度是我国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我国法律对假释的对象、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司法实践表明,准确的运用假释,对于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调高改造质量、减少重新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假释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缺陷,突出表现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适用条件过于严格,假释决定机构功能缺失,减刑办法影响了假释的运用,假释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结合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从更新价值观念,适当放宽适用条件,设立专门审理假释案件的审判庭,减少减刑扩大假释,健全释后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减刑、假释制度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没有规定具体的审判程序,现阶段全国绝大多数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对此类案件采取传统的书面审理方式,存在某些弊端.本文兹简要列举几种主要观点略作评析,同时提出在现阶段完善减刑假释案件审判程序的取向一一公开听证的审判方式,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意见.  相似文献   
5.
6.
成败牟其中     
牟其中超前的思维与实践的断裂,不仅仅是南德的悲哀,也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深刻警示。牟其中曾是最早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中国企业家,也是中国企业级史上一个曾同时肩负中国"首富"和"首骗"两个名号的备受争议的人物。从入狱至今,十几年来,牟其中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当  相似文献   
7.
石贞贞 《金卡工程》2010,14(5):65-66
假释制度于1839年起源于英国,至今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却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刑罚执行制度。我国刑法典中也规定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假释制度,但我国的假释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我国假释率较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文娟 《时代经贸》2013,(20):195-196
假释是对被判处徒刑的服刑罪犯,在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后,认为其确有悔改表现,附条件将其提前释放出狱的一种刑罚制度。假释的目的是在具有收监执行剩余刑期的可能下,给予罪犯悔过自新的机会。随着假释制度的发展,这种刑罚制度已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但是,由于各国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等原因,它们对假释的规定不尽相同,也使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014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该规定积极回应了社会期待,对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作出了更加严格、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对减刑、假释工作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笔者结合此次规定的出台情况,对我国减刑、假释案件公开审理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9月开始,四川省监狱系统集中清理多年来因政策限制而滞留监狱的数千名“老病残”服刑人员,至年底,已有千余名“老病残”通过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回家。但是,这一“建国以来最大的假释行动”推行之后,却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