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85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69篇
财政金融   6298篇
工业经济   1570篇
计划管理   7722篇
经济学   5085篇
综合类   2917篇
运输经济   401篇
旅游经济   71篇
贸易经济   5910篇
农业经济   2808篇
经济概况   6311篇
信息产业经济   48篇
邮电经济   137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374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54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976篇
  2014年   2425篇
  2013年   2026篇
  2012年   2332篇
  2011年   2590篇
  2010年   2422篇
  2009年   2439篇
  2008年   3049篇
  2007年   2894篇
  2006年   2268篇
  2005年   2767篇
  2004年   2048篇
  2003年   2204篇
  2002年   1630篇
  2001年   1402篇
  2000年   1145篇
  1999年   327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开牛庄(后改为营口)为商埠.开埠前营口具备一定贸易基础.开埠后清廷放开"豆禁",大豆贸易在营口逐渐兴盛,贸易量不断增长.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争夺控制东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通近代化,也促进了大豆贸易的发展.营口缺乏国家有力支持,又屡次发生"过炉银"危机,商业信用受到严重冲击.其依靠大豆贸易发展所形成的中心地位逐渐被取代.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比较、效益分析与进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政策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多元化,出现了传统小农、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等并存现象。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对比分析,发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小农与专业大户不仅在生产效率上高于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更是我国村庄秩序与社会结构的维护者,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与蓄水池。而政府大力推广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则对传统小农和专业大户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综合考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在确保传统小农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地发展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同时还要规范与限制农业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也不同,多元主体参与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延伸与阅读推广是我国现阶段对图书馆的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性;服务延伸是图书馆发挥优势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统筹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大量资产闲置和 "沉睡".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新型经营主体对闲置的农田、农房、山林等各类农村产权的需求逐渐增加,建立健全信息互通、交易联动、资源共享、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7.
8.
网格化管理以"下沉式管理""无缝隙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特色,整合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既包含"自上而下"的促动,又包括"自下而上"的互动,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威海市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作用,快速实现新增病例及现有病例双清零。  相似文献   
9.
徐慧  梁捷  桂姗 《南方经济》2019,38(2):86-107
如何减少欺骗是当前中国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结合社会地位理论和自我概念理论,研究了减少欺骗行为的机制。我们利用实验室实验,区分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地位获取方式,用欺骗博弈来检验不同社会地位来源对欺骗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人通过真实劳动获得的自致性社会地位可以显著减少欺骗行为;由于幸运得到的先赋性社会地位不能减少欺骗行为。同时,非物质收益的社会地位比赋予物质收益的社会地位更有效减少欺骗行为,说明物质收益是对市场化自我概念的提醒,从而无助于降低欺骗。研究结果在剔除策略性行为后依然稳健。研究有效验证了Mazar et al.(2008)关于影响欺骗行为的自我概念内在决定机制,并对各类组织提升诚信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