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23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旅顺游——读半部中国近代史 旅顺风景秀丽,历史资源丰富。这里群山环抱,风光清幽,区内分布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还有被称做“蝮蛇王国”的蛇岛及鸟岛、“黄渤海分界线”等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旅顺军港是世界著名军港之一,战略地位重要,有“京津门户”之称。近代历史上著各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在这里留下大量战争遗迹,因而旅顺有“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家》2010,(3):157-157
中国历史上最奢侈的人,应该是慈禧老太后了吧。甲午战争前六年,北洋海军一直想添置新式战舰,可政府就是不批准,理由是“时艰款绌”。那当然了,老太后一天的生活费用就是4万两银子,款不“绌”才怪呢!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2009,(20):94-95
[7月1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章高元率部离开青岛赴沈阳. ·1899年,胶海关设立,德国人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 ·1910年,大清银行设青岛分行. ·1915年,青岛港对所有吨级轮船开放,恢复正常港务作业.  相似文献   
4.
马厂,是沧州青县城北约8公里的座市镇,它紧邻运河、津保公路和京沪铁路,北至天津约60公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清同治十年(187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以“青县地近畿辅,拱卫攸关”为由,奏请清廷在马厂镇驻军设防。2月,清廷调淮军“盛字军”周盛传部21万人由山东济宁州移驻马厂兵营。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清廷急欲练兵强国,在马厂仿照德国陆军操典编练新军“定武军”。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所借外债经过了起步、全面发展两个阶段,其数量和用途不断地扩大,性质已经开始由经济性外债向政治性外债演变;中国的财政虽被破坏,但列强还不能利用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清财政还未到崩溃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科技》2011,(11):90-91
就在张之洞为创办汉阳铁厂奔忙时,战争的阴云又笼罩到了中国头上。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协助镇压,日本便乘机出兵侵占朝鲜。7月下旬,日本军舰公然击沉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向日本宣战,日本也在同一天向中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相似文献   
7.
赖晨 《财会月刊》2013,(10):I0004-I0004
留学生少回国直接就授官 1894年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直接授官的政策。1871年,清政府陆续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政府规定:这些官费留学生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后不准在外国自谋职业。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失败后满目疮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汹涌潮流中,这时的中国社会用梁启超的话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就表现在“过渡”上,即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他直指当时的中国为“过渡时代之中国”。他认为“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为尽快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他呼唤中国出现“适于时代之用”的过渡时代英雄。他说:“吾不欲论旧世界之英雄,亦未敢语新世界之英雄,而惟望有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世界上众多经济专家或史学者经常苦苦思索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大不列颠和日本会先后战胜满清中国?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经济史专家麦迪逊估计,按当时可比价格计算,大清国的GDP分别为英国的4倍和日本的5倍。如此悬殊的国  相似文献   
10.
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颁布十万助赈日本灾"。这样规模的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的首次援助。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