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财政金融   31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30篇
经济学   100篇
综合类   77篇
运输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60篇
农业经济   31篇
经济概况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皖江区域发展产业集群战略,从理论上看,既可以获得正反馈连锁效应,又能通过分工,获得较以前更大的集群效应。在实证层面,已有皖江马芜铜的成功,有苏南可借鉴先例的示范,有左右逢源的区域,有内外资本的支撑,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更有中部崛起的潮流,这些不同角度的相互印证证明:皖江区域产业集群在实证中同样是明智的,更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皖江地区临江近海,得长江黄金水道之便,又兼位于全国重点建设区域的关键区位,自然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加之开发利用程度低,商品经济欠发达,环境容量大,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由此拉开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然而,现代经济中,产业转移和金融支持是互动的,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由产业转移的动因导入,以皖江城市带若干产业发展状况为验证,在认真分析皖江城市带经济金融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金融支持建议,力推承接产业转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级首个产业承接示范区,自2010年1月成立以来,地区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均获较快发展,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文章作为2011年省长课题的压缩本,从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成就、皖江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放大皖江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把皖江示范区建设推向新高潮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和发展,将极大带动中部崛起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汽车产业是皖江城市带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源于汽车产业链自身强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源于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基础良好、前景可观.广域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拓展,它解决了过度集聚的经济负外部性问题,却并不因为空间范围的扩大而削弱产业集群所能体现的竞争力.皖江城市带沿着广域集群的方向发展,必能做强做大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带来的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变化,给高职院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好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何党生 《经济师》2011,(8):210-21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的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这是我国迄今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是国家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先行先试"的政策与制度安排适应了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挑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晶 《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85-187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的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产业转移对物流业的影响以及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业应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文中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促进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