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贸易经济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母爱无边     
张魁兴 《乡镇论坛》2008,(18):37-37
三十二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有一对母子被埋在废墟里。当救援人员挖出母子俩时,孩子静静地躺在母亲的臂弯中,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孩子却安然无恙。原来这位母亲在奶水短缺的时候用缝衣针一一将十个手指扎破,把自己的鲜血当成孩子吮吸的奶水。从而保住了孩子的生命。于是,世间有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血奶故事。  相似文献   
2.
郑彦 《现代企业》2007,(11):31-32
一、西方管理的理论沿革和"理论丛林"现象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他1776年《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原理,他注意到"一个制作缝衣针的工厂中,10位工人每位都完成所有的制针工作,其中包  相似文献   
3.
上海的百货零售商业是由洋广杂货商业演变过来。早在上海开埠之前,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日本人小竹文夫在上海调查后,写了一篇《上海之沿革》,他说:“上海城内的店铺都很小,但也有经营西洋货,闽粤船民不时把西洋货运来。”1843开埠以后,随着洋货的大量输华,广东商人率先到上海  相似文献   
4.
范明 《现代班组》2011,(10):36-36
塔河采油一厂采油三队全体员工有一种群体性格,这就是他们的“一根针”精神。它具有像一根缝衣针那样的“深、细、精、专、钻”的特点。正是“一根针”岗位精神让采油三队挂上了“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的奖牌,成为全厂的骄傲。那么,他们的这种“一根针”精神的群体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脚耍大缸已有多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演出的那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然而,正当人们为他精湛的技艺喝彩时,他却“失手”了:因一脚顶偏,偌大的瓷缸重重地砸在他的鼻梁上,他当场昏了过去。事后有人问他:“凭你的技术,怎么会出此意外?”他说:“那天,心里总是想,这是自己杂技生涯的…  相似文献   
6.
报载,某某国产的缝衣针,针眼是一长条孔,你眼力再不济,拿线头往针眼处上下一扫,总能对上。从圆孔到长条形针孔,就这么一点小改动,穿针难的老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缝衣针因此很是畅销,这就是市场。其实,从小处着眼去寻求大市场并不难,拿缝衣针来说,就是因为它更方便了一些,所以就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得到了更大市场的认可。从中给人们的启发是:从小处着眼同样具有拓展市场的能力,小产品同样具有广阔的大市场。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