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63篇
计划管理   271篇
经济学   53篇
综合类   13篇
贸易经济   133篇
农业经济   15篇
经济概况   31篇
信息产业经济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现代雷灾新特点,探讨如何从外部无源保护、内部防护和接地处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力信息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2.
供电网络中的电磁骚扰按产生的原因分为:雷电、开关操作、工频电场和磁场、谐波。按传播方式分为高频传导骚扰、低频传导骚扰、低频辐射骚扰。  相似文献   
3.
电气设备的过电压,将会造成装置的损坏以及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根据可能出现的过电压。确定设备的绝缘水平以及采取措施,限制过电压或尽可能消除过电压。  相似文献   
4.
一、通信大楼电源系统的一般防雷保护原则 雷电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整体防护思想。针对某个特定通信大楼电源系统的防护,除了综合利用分流、均压、接地、屏蔽、箝位保护等具体防护技术,还需根据具体通信系统及其所在大楼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构架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在通信电源系统雷电防护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护原则来保护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力系统,还是水电厂的电力系统,对电压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一旦电压超过限度,将会造成电气设备的严重损坏,甚至导致大规模停电事件发生,这将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企业运营造成严重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不影响水电厂其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达到对设备的过电压保护。本文以电力系统中不同类别的过电压为切入点,阐述其特点,并提出解决设备内外过电压的有效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雷害及现有防雷产品技术,深入分析通信电源的电路结构及系统防雷,指出市电交流输入检测电路的雷击感应过电压的隐患,通过研究采用改进市电交流输入检测电路替代原通信电源检测电路的方法,实现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机房内有良好的电磁环境,除了做好等电位连接外,还要做好机房的屏蔽工作。当机房屏幕系数较大时,外界的电磁场经过机房的屏蔽效应后会有较大的衰减。因此,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的干扰也就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变频器之所以会产生过电压故障,是因为直流母线上的电压太高,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线路就会被自动切断,很容易在实际运行中引起较多麻烦。变频器产生过电压故障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所以可以根据不同因素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文章分析了导致变频器过电压故障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配电网作为电力网的末端,直接与用户相连,据统计,电力系统中80%以上的故障来自于配电网,而且多回线路同时跳闸影响范围广,对用户用电体验也有很大影响,这其中同母线馈线同时故障发生占有相当的比例。文章从馈线历史故障情况、运行状态以及预防性试验等多维度分析研究此类故障的共同点,得出相应的配网运维策略。  相似文献   
10.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一般产生于强对流的积雨云中.然而这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对我们新时期的油田生产却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在自动化仪表广泛应用的今天,雷电为我们的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代生产中,油田生产中所用的各种仪器仪表,主要都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雷电所带来的电压瞬变和浪涌,都会在瞬间对仪器仪表中的电子元器件产生致命的破坏.因此,新时期如何在油田生产过程中防止雷电对仪器仪表带来的破坏作用,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