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0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根据本地近几年的成功经验,要提高鱼苗下塘以后的成活率,在放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彻底清塘消毒。老鱼塘必须清淤,曝晒数天。干塘消毒:放干或抽干塘水,每平方米塘底施用生石灰0.11kg,一天后灌水;带水消毒:每立方米塘水施用生石灰0.22kg。将生  相似文献   
2.
泥鳅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就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的寄生虫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1.车轮虫病【症状】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  相似文献   
3.
<正>在罗非鱼的实际养殖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条件限制和高密度精养,养殖水体恶化,鱼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突发疾病。斜管虫病经常暴发,该病发展快,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控制,死亡率超过80%以上。一、病原斜管虫病病原体为鲤科斜管虫,适宜繁殖的水温为8-18℃,当水温低至2℃时  相似文献   
4.
<正>(上接第16期79页)二、理化因素引起的不良养殖环境的改良1.感冒感冒是由于水温的急剧改变,引起鱼体内部器官活动失调而发生。症状为皮肤失去原有光泽并有大量黏液分泌,皮肤坏死、脱落,鱼侧游在水面,失去泳动能力,严重时休克死亡。在水生生物中黄鳝、鱼苗等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正>在鱼类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鱼病的预防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鱼病的发生。本文是笔者对20年  相似文献   
6.
<正> 鱼病是由鱼体、病原体和环境条件三者间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在搞好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增强鱼体的抗病力的同时,又要消灭病原体,采取“四消”、“五定”、“二做”的具体措施,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症状:从外观看,病鱼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者,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且无食物。鳃丝白色,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有时症状  相似文献   
8.
<正>用此法防治网箱内的鱼病,具有快速、易操作、劳动强度小、不损伤鱼体等特点,防治效果优于挂袋和泼洒施药方法,值得大力推广使用。一、细心操作1.事前根据网箱大小和养鱼量,用化纤布等渗水慢的织物制成方形或三角形包布。包布的一个边上缝制一个穿竹竿等的筒状边,穿上竹(木)竿,卷起布。  相似文献   
9.
<正>1鱼类疾病诊断依据(1)判断是否由于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有些养殖鱼类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并非是由于传染性或者寄生性病原体引起的,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溶氧量低导致的鱼体缺氧、各种有毒物质导致的鱼体中毒等。这些非病原体导致的鱼体不正常或者死亡现象,通常都具有与病原性疾病明显不同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总会计师》2013,(12):155-155
鱼"黑衣"不能吃:鱼体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浓的部位,含有大量的类脂质、溶菌酶等物质。禽"尖翅"不能吃:鸡、鸭、鹅等禽类屁股上端长尾羽的部位,学名"腔上囊",是淋巴腺体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细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