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贸易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王佐良的翻译历程,分析了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指出他重翻译实践和技巧而轻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诗人把内隐的丰富多变的情感外化为磁性的诗化语言,使之传承、发展与升华。阐述了诗歌情感的层次特性及在语言、押韵、节奏、意境等方面的表现,力图唤起人们对诗歌情感内在层次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浓缩的都是精华的"这句话是为诗歌量身定做的。诗歌,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以其凝练、深邃、富含哲理性而为人称颂。诗歌带给人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听其音,感其韵,声声入耳;观其形,赏其态,字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都是相通的。诗歌意义的表达是多方面的,似乎逐字逐句地写并不能尽兴,也不能尽意,诗人偏离常态把诗的含义释放在空间之中,让读者在动用思维的同时享受了一场视觉的盛宴。诗意的空间释放一方面使诗富于美感,过目难忘,另一方面强化、突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清初以宋荦、刘榛为代表的商丘词人群,由倡写真情、崇尚豪放的词风转向托物寓意、标举醇雅的风格,这一变化过程是清廷怀柔政策对清初词学不断影响的过程,是重视个体观念向认同群体规范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程士廉生平史料目前虽然不详,但其作品今存本跋文作者“泥蟠斋”显然是其前辈友人,他称道程“渔猎百家,纵步词林”,可见其乃当时的曲家名流无疑.就思想内容而言,《小雅四纪》继承了汪道昆杂剧注重历史上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风流轶事、暗寓批点的传统.体制上分别由一折南曲构成,即所谓单折戏,实际上是四部独幕剧.作者追求的是文人家班场上演出的观众效果,且特别注重抒情意味浓厚的曲辞,无论从时代剧场还是从文学中的剧诗角度考量,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理论界将"诗言志"与"诗缘情"对立起来,从而形成文论发展的两个不同流派,似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互渗互补的矛盾性。事实上,理论界长期流行的这种"矛盾"说法有失偏颇。在中国文论发展史上,这两种说法不仅在文本来源上造就了一种虚假的矛盾性,而且在以"情"为本体的观念上也分化了两者的交叠重合,而"诗言志"与"诗缘情"矛盾的真正根源在于儒道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诗词翻译中的及物性对等,能够有效实现译文对原文概念意义的忠实。但是如果原文的及物性结构本身并不完整,译文应尊重原文及物性的不完整性,以保证原文所留给读者的模糊美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长安帝京文化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原因和地理因素。在唐人的诗歌中,长安不仅是古代皇权的象征,也是农业文明的投影。各地举子为了求取功名而汇集于长安,他们用诗歌描述了自己在长安应试时的不同文化心态和心理感受。同时,唐诗还记录了当时长安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唐诗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唐代长安城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唐诗这面真实的社会镜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唐代长安城中的各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