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长假,蛰居在家,再读中庸,深有感悟。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历代大儒都曾对中庸作过诠释,其中广为世人传播者,首推程颐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和平与正义的统一,摆脱我们所面临的“和平困境”,实乃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国古代儒家的“中和”思想,作为不同于现代和平观念的一种世界和平思想,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个人以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大同理想为目标,所追求的恰恰是正义、繁荣并且可持续的和平,为我们指出了超越当代世界“和平困境”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毛畅 《企业导报》2011,(10):270
国家与政治是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力量之间为了实现协调和合作而进行的博弈,而中道即是在多元性价值博弈过程中,在两极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并建立普适的价值观,由相互的斗争、妥协、最终达到辩证统一的和谐境界。因此,以法治"中道"为指导,探讨能够理性指导我国法制建设的中道法治观,便成为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卜辞有“立中”,建中之地在中央,民众从四方汇聚,尚中意识由此而产生,“中”在卜辞中兼作氏族社会之徽帜与测风之仪,作为氏族社会之徽帜,“中”与权力,法制、道德等有关;而作为测风之仪,“中”又与度有关,先秦尚中思想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尚中学说在《易经》中已建立基础,中间又经儒、道两家的发挥,到《易传》时已臻成熟,《易传》的中道思想实际是兼取尚中说精华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5.
赵卉寒 《经济月刊》2011,(4):125-127
他驰骋商海,创造了一个从白手起家到势如破竹的商业奇迹;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谱写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生乐章。他——厦门三江实业集团董事长廖清江,在人生风浪的起落中,依旧是那么淳朴而刚毅,儒雅而深沉。  相似文献   
6.
中庸之道是传统儒家的处世之道,是其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倡中道。他有一句名言:美德就是中道。例如,鲁莽是一个极端,懦弱是另一个极端,勇敢  相似文献   
7.
祁飞飞 《商场现代化》2012,(23):195-196
<正>《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其中"中道"思想可以说贯穿于亚氏伦理思想体系始终。文章从"德性即中道"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中道思想在现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正处在一个吐旧纳新的时代.各种新思潮的猛烈冲击.使人们的理念在矛盾纠结中找不到一个清晰的主线。从如今的教育工作大背景说起。如今许多中学以及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发现学生难教,工作难做。思想难于沟通.而大量的西式.特别是所谓的美式教育思想被四处宣扬.而实际上水土不服.过于理想化。使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胡泳 《商界名家》2003,(7):83-83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型人才纷纷走上创业之路。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些“知本家”往往“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要么被“资本家”所抛弃,如新浪的王志东;要么为职业经理人所排挤,如苹果电脑公司一度下野的乔布斯。企业创始人必须离开吗?他们遇上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应该在何时离开?  相似文献   
10.
陈景元是宋代重玄学一个代表性学者.他从中道中道贵和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了"中和"、"冲和"等音乐美学思想.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和"的音乐审美主张,对当代音乐美育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