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2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永夏 《走向世界》2014,(21):111-111
长期以来,济南流传着“大明湖里蛙不鸣”之说,认为大明湖里的青蛙从来都不会叫。这一说法,也有历史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上就说:“湖出城中,擅奇宇内;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那么,大明湖里的青蛙真的不会叫吗?恐怕未必。笔者近读《续修历城县志》,就发现了几点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高益群 《发展》2015,(4):54-55
在清末政治舞台上,杨昌濬是个集毁誉于一身的人物,他在官场上几度沉浮,经历了大喜大悲的两面人生;他曾多次担任地方要职,并两次就任甘肃,颇有建树,却也因为错判杨乃武小白菜案而饱受訾议.如果杨白案后他就销声匿迹,可能被唾弃终身,正是从政甘肃后的政绩弥补了他的形象.可以说,甘肃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对这个褒贬不一的复杂人物,历史地辩证地细细品读,瑕瑜不掩,美恶分明,才能从其立身行事、成败利钝中、定是非、明得失,以作今之镜鉴.  相似文献   
3.
邓明 《发展》2010,(7):158-158
百合在兰州的栽培历史至少有四百年了。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刊《临洮府志》载,兰州栽培百合只不过归入《物产》和《花类》。到了清代,旧县志载,黄峪山“土宜百合”,则已食用百合的鳞茎。光绪十七年(1891年)刊《重修皋兰县志》,把百合归入《物产·蔬》,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年鉴化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要广造舆论,扩大宣传;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面向社会收集资料;要积极吸纳人才,壮大修志队伍;要切实把好总纂关口。同时,提醒在撰写地方志时应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反映基本情况和突出地方特点、时代特点和专业特点;进一步把记述重心下移和上移;争取...  相似文献   
5.
《潮商》2015,(4):92-94
潮阳人向来对祖先抱有敬重、崇拜与报本反始之心,对族群宗祠的修缮建设十分重视,将祠堂视为代表本姓氏族的精神表征.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笃族谊,……""望族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可见潮阳人对祠堂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珍 《品牌》2008,(6):46-50
平遥牛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汉,盛名于明,享誉于清。嘉庆帝曾亲赐平遥牛肉为"人间极品"。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姜波 《走向世界》2011,(33):44-45
西奎文街:该街原名奎文街。街东邻府学(文庙)建于宋代,现为大明湖小学校址。街西邻贡院,建于明洪武初年。奎文街位于两文府之间,旧时街内筑有牌坊,书有“德为天地道灵古今”,1933年拆除。街名是由“奎星点状元”吉祥含义而来。  相似文献   
8.
时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中,有关采银、采铜等五条记载引自《龙泉县志》,不少学者往往将这些记载视为明代的材料而加以引注。本文通过考证,证明《菽园杂记》引用的《龙泉县志》是南宋人陈百朋撰写的,其中的采铜、采银等记载不仅确凿地证明了宋代的采矿过程中已普遍采用了火爆法生产技术,而且可以用来释读宋人记载中的难于理解之处,这些材料为研究宋代矿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侯官寨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据《长安县志·地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  相似文献   
10.
李村大集     
时间并不总是带来改变。它是神奇的力量,让一些东西留存,继而成为传统。青岛李村大集,在1872年的《即墨县志》中就有记载。随着时间流转、春秋更替,时代变幻,生活以令人惊异的方式不断演进,但每逢农历二、七,这个在李村河的河床上一字排开的庞大集市,却始终商摊密布、人潮汹涌。当然,售卖的东西早已不同,曾经负载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剥落。但是,赶集这一带有明显乡土社会烙印、充满草根气息的购物方式,却像坚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