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6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商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商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文章以1988~2008年湖南省空间商业数据为基础,利用ESDA方法对湖南省县域商业空间集聚的总体趋势与局部差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商业空间全局集聚不明显,局部商业空间极化趋势显著,并且比较清晰地呈现出"3+5"城市群、大湘西和湘中南三大商业空间集聚区域,长株潭和"3+5"城市群日益成为湖南省商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陈玉桥 《南方经济》2013,(10):64-76
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本文首先采用SBM非期望产出模型测度了我国29个省(市)2000—2009年环境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省域间环境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自相关性已不容忽视。通过进一步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与其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受到邻近省份结构性差异误差冲击,这体现为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FDI、对外开放度和治理投资额等空间影响因素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度均显著提升了各省份环境技术效率,而产业结构、环境治理投资额与环境技术效率负相关,环境治理投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红  丁嵩  刘光柱 《经济地理》2012,32(7):30-3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GIS方法对1997—2010年处于全国经济边缘的广西区内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县域经济已初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总体空间集聚水平仍较低。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区集中在桂南县域及柳州、桂林中心城区,低—低类型区集中在桂西及桂中县域。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边缘省区内核心—外围结构显著。经济热点区在保持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有进一步向桂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集聚的趋势。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快速跃迁,增长的空间差异缓慢缩小。进而,从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开放开发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边缘省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优化空间布局对推动区域健康发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圈层经济理论为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鉴于此,运用ESDA方法和区域复杂网络模型,以河北省为实证对象,分析了区域间布局结构及其联系强度,对网络结构特征度量值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区域网络呈现出无标度的“择优增长”特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石家庄和唐山在区域复杂网络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控制能力和重要地位,河北省可以优化为三大经济圈层,即环京津经济圈、冀中南经济圈和冀西北经济圈。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乡镇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泰尔指数与nich指数,通过ESDA分析探索新世纪以来江苏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变。江苏沿海低于平均水平的乡镇占多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持续扩大。低水平乡镇分布在废黄河以北,高水平乡镇集中于南通市,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日趋呈现"东南——西北"递减的梯度格局。高增长乡镇集中于南通市域,低增长乡镇集聚于废黄河以北乡镇。增长热点集中于临市区、临港、临高速节点及沿江地区。废黄河北部乡镇集聚性的增长滞后。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化驱动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导向、区位因素与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7.
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其中赣州市、韶关市和郴州市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在波动中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以韶关市区、郴州市区和赣州市区为核心形成三个高值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关联性把红三角经济圈县域分成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不同类型区域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y theory and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ce-time dynamics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in the Yangtze Delta. A sample of 74 regions in the Yangtze Delta over the period of 1994 to 2004 provides clear evidence of global and local spatial autoeorrelation as well a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The dynamism of regions is investigated by expl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growth,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1997, the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ies among Shanghai,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have decreased, so have the inside reg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le it is opposite to the inside reg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间全国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农村减贫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方法]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测算农村减贫效率值,并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对农村减贫效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展开分析。[结果](1)我国农村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的潜力,纯技术效率整体偏小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省际农村减贫效率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并表现出西高东低的阶梯形空间布局;(3)农村减贫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自相关性,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呈现由东北向京津都市区移转的趋势;(4)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及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结论]我国农村减贫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的特征,需要精准地识别出局部性致贫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