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翻译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因而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动机、接受环境、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等都被深入研究和评价。他也因为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而饱受争议。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林纾的"误译"和"不忠"往往是他刻意选择的结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改写,是他在当时社会文化的操控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二次生命的调整,即是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所进行的改写。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凝聚着中国文人画家独有的审美意绪,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倾向,即对趣、情、理的侧重与突显,透趣、显情、辨理正是题画诗突出的审美特质。林声的题画诗笃情隽永、生趣灵动、妙理荡漾,具有独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侯婧  刘兴坡 《价值工程》2012,31(13):50-51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理解与把握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至关重要。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文章在综台前人对景观指数的基础上,对景观指数研究,选择以香农多样性指数作为判定标准,结合遥感、GIS技术,对上海临港新城的生境破碎化状况和动态,以及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近10年来临港新城景观格局演变的机理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许浑是晚唐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诗歌格律工稳、偶对精切;工于闲适;善于怀古。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林逋在诗歌意境、创作技巧等方面对许浑诗歌皆有接受与超越。林逋对许浑的接受表现于两点:首先在字词的选择上承袭许浑;其次是诗风同宗,平淡闲适,在艺术上相近却不相犯。  相似文献   
5.
大延琳(?-1030)是辽中期在东京地区起兵反辽的渤海移民领袖,建立了“兴辽国”。从起义时担任东京舍利军详稳,负责皇族事务管理来看,大延琳可能是与辽廷通婚的外戚渤海贵族。大氏家族在移民辽阳府后,成了该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世族,使得其有很高的威望能领导渤海移民的反辽事业,像大氏这样的辽阳世族一直到金代中期还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大延琳反辽斗争失败后,辽圣宗又实行了迁徙东京道渤海人于上京和中京地区安置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杨永华 《产经评论》2013,(6):150-157
近年,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据说有可能是发展经济学继结构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之后的第三波理论浪潮的重要流派。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的。新结构经济学得出了与旧结构经济学不同的理论结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核心作用,把进口替代看做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爬升产业阶梯的自然现象;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新结构经济学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外国资本、贸易政策、人类发展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启示,但是新结构经济学也存在着一些理论难点。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对他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以前,80年代,90年代至今。1979年以前的研究很薄弱,以印象式批评和观点批判为主;80年代的研究进入了史料挖掘与理论思考、宏观视野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阶段;90年代以来的研究则显示了初步的繁荣,但仍需开拓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社会思潮急剧变迁,林则徐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领导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同时又带头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从林语堂的人生“享乐主义”哲学切入,对林氏的“悠闲理论”与“自由旅行主义”作了简洁的勾勒,并指出其旅游思想具有“中等阶级”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反思。翻译作品被视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建构,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作沿用了传统的意义传递,遵循译人语的文学和文化规范,通过对原文的文化改写和重置,来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和文化功能。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和林纾的译作是这种释译的文化观点的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