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48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33篇
经济学   73篇
综合类   4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40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rench couples may choose between two types of marriage settlements governing asset ownership after a divorce or inheritance: common property or separate property. A cooperative model considers the marriage contract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for widowhood of the less endowed spouse. A second model addresses the probability of divor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 marriage good. The common property contract then becomes a means of inducing the wife to invest in the marriage good. Choice of contract, labor supply and fertility are simultaneous. Empirically we find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uses such as relative age or differences in endowments influence the choice. So do the expected number of children and the wife's labor supply decision. This last decision is also shown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hosen settlement, while fertility is not.
JEL classification : J 12; J 4; K 12  相似文献   
2.
I investigate whether a bequest motive for savings influences the post-retirement wealth trajectories of German households. Two measures of the bequest motive are studied: the existence of children as the main group of potential heirs and the respondents' declared intention to bequeath. While having children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households' wealth trajectories, stated bequest inten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in wealth holdings. The main conclusion from this study is that both the pure life-cycle model and the life-cycle model with bequest motives provide a valid basis for a theory of household wealth accumulation once the heterogeneity of preferences is acknowledged.
JEL classification : D 91; J 14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启动力量和扩张动力,一直主要源于政府的安排和推动。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的深刻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外生动力机制的延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意识、微观经营机制、市场空间扩张与力量壮大,均产生诸多消极影响。转换动力机制,激活并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在ESOP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员工持股股份占企业总股份的比例较低;员工个人持股比例很低的现状,并针对这种现状,质疑“有效员工激励”是否能够实现。本文将结合模型,主要从ESOP是否能增加员工有形动力和是否能增加员工无形动力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包含制度因素的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宏观方面讲,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转换力与制度和政策调控力。按照三次产业推动城市化的逻辑顺序,可以将产业结构转换力分为第一产业发展形成的推动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推进形成的二级动力,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形成的后续动力。它们与制度和政策调控力一起,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对各动力因素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各动力因素对我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本文论述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主要区别;分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机制;阐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多层次激励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力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活跃和最特殊的要素,人力资本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人力资本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笔者在结合国有企业运营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多层次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我们课题组在 1 999年进行了一次覆盖六省市的住户调查。本文利用这次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贫困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考察。通过综合考虑收入标准和消费标准 ,我们把中国城镇贫困分为三种类型 ,即持久性贫困、暂时性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在贫困人口中 ,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选择性贫困 ,即他们的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低于贫困线。我们对贫困户的消费函数进行了估计 ,其结果显示以下几个因素对贫困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修匀收入的效应 ;人们防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心理 ;人们为将来投资而进行储蓄的行为 ;家庭对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特别需要。我们还对三种贫困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预测的金融资产和预测的收入 ,以及教育和医疗的特殊需要都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的消费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开支的不确定性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不仅显著,而且以目标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能够比以储蓄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更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是降低我国巨额储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