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6篇
工业经济   47篇
计划管理   365篇
经济学   110篇
综合类   99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94篇
农业经济   57篇
经济概况   109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 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 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 态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 逻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仍存在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 诸多障碍,尤其是创新服务体系还严重缺失。我国在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的进程中,需要重 视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在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的大形势下,打造创新创业集成服务商,支持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促进专业创 新服务机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想  王旭 《科技和产业》2018,(8):112-117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产业结构发展单一、资源与环境压力等众多问题。为了使资源型城市能够绿色健康的发展,对其进行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分必要。从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分析出发,以鹤岗市为例,选取2007-2016年的数据,运用AHP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进行经济新常态下鹤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并提出建议,最后提出经济新常态下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结果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年间经济新常态下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近几年经济、资源子系统具有明显阻碍作用。经济新常态下鹤岗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要紧密结合经济新常态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从鹤岗市实际条件出发,才能够保证具体实施路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向东  李磊 《价值工程》2013,(21):241-242
随着软件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软件测试实验室是以学院信息化发展和软件综合能力建设为目标,以IT信息化服务,实训实验服务,项目实施,产品孵化,特别是IT技术相关用户为服务对象,通过有效整合学校院系、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企业和用人单位等优势资源,面向业界技术共性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创新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应具有国际化的专业化水准,能够提供区域性IT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4.
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是未来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归纳了IT环境下审计业务模式演变并从IT和审计两个角度诠释“云审计”及其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审计业务流程为主线,从云服务与审计结合的技术场景、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流程实现步骤以及云计算应用所引起的审计业务风险变化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为掌握云计算应用所带来的审计业务流程变革、迎接云审计时代的到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变动极大,运用 Kernel 密度函数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当前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的划分标准是合理的。从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动态历程来看,该变动主要受城市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实有人口规模变动的分析表明,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控应因时因地而动,不能搞一刀切,而且人口调控政策重点应该从数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特大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着农民工供给短缺、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老年和少儿非劳动力人口持续增长等人口新常态约束。在这种人口增长新常态背景下,特大城市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促进政府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云是改变科技服务平台多头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相互交叉、效率不高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服务平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科技云滞后于科技服务平台,数据资源集成与资源共享都相比离散平台更为复杂,基于科技云理清科技服务平台数据资源、服务功能、用户对象以及运行模式,成为建设科技云的前提。在剖析科技中介模式、众包模式、众创模式不同形式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模式的基础上,以科技云集成思路为导向,剖析科技云平台数据资源、服务功能、用户对象,刻画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科技云运行模式和企业主导模式下的科技云运行模式。研究指出科技云模式下,科技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将以资源池形式集中呈现,科技服务将体现“一站式”服务特征,政府主导下的科技云运行模式与企业主导下的科技云运行模式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新疆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和特征,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基于能力贫困理论构建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利用AF法,基于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生计调研数据测度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多维贫困的程度,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各主要民族多维贫困的特征,剖析其产生原因。[结果]连片特困地区各主要民族都面临着多维贫困问题,且非收入贫困比收入贫困严重;与汉族相比,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多维贫困覆盖率高,贫困程度严重;从各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来看,汉族的教育维度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最大,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收入、教育和健康维度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较大。[结论]收入低下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新疆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民族摆脱多维贫困的重要障碍,新时期反贫困工作应充分考虑各主要民族贫困的差异性和多维性特征,尤其要重视从人力资本方面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科研和人才培养现代化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以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利用物联网主要技术特点,采用云技术、RFID技术、EPC(电子产品代码)编码技术、数字传感器等关键性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云平台之上研究并设计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方案,以期更加高效、合理地解决校园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等问题,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从贫困缓解论、贫困加剧论以及不确定论三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分析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和改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收入维度上对农村贫困具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受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失的影响,外出务工在农户生活照料及社会保障等多维贫困上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甚至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把握好劳动力外出之度,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实现多维脱贫、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并对其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精准找出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返贫风险,为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方法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为例,主要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数据,结合A-F双界限法对各区域进行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算。结果 (1)内蒙古地区基本不存在收入维度的贫困,生活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也较低;(2)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主要是环境维度被剥夺,教育维度次之,第三是健康维度;(3)东部区域主要是教育维度被剥夺,其次是健康维度,第三是环境维度。(4)内蒙古自治区整体农牧户家庭基本满足其生活需求,但收入维度的可持续增长仍值得重视,且东中西部区域农牧户相对贫困区域性差异明显,东部区域对内蒙古牧区相对贫困状况影响较大。结论 东部区域可着重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中部区域扩大疾病报销范围,西部区域适当取消部分医疗保险限制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和社会保障监管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建设生态农牧业是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