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7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1年7月,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消息传出之后,中共以列宁主义为理论武器,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对华盛顿会议进行强烈地批判。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对华盛顿会议的批判及应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影响,但同时也有其相对独立的见解。通过考察中共对华盛顿会议的批判及应对可以发现,早期中共并不想完全依附于共产国际,而希望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使得早期中共领导人,由此而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
《东北之窗》2014,(22):59-59
正1 1960年11月5日,中国在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卫星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2 1937年11月8日,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的太原会战结束。从9月13日开始的会战至结束,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丽荔 《魅力中国》2013,(8):314-314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立了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共产国际给予了许多帮助与支持。但是照搬别国的经验,盲目遵从共产国际的指示给中央苏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从国产国际与苏区革命关系的角度出发,浅谈共产国际对苏区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抗战胜利的关键.国际上,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开始对外侵略;国内,日本为强化法西斯统治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断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共产国际在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吸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指导中共不断调整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指示中共在与国民党合作时要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中共二大后,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一个支部,从此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发展.国共第一次合作,继而开始的北伐战争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共产国际对于北伐战争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由最初的反对到摇摆不定,最后转变为支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右倾投降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在解读苏联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说明苏联制定的党内合作政策从体制上剥夺了中共的领导权;共产国际(实即苏共)与中共特殊的组织关系使中共失去了领导国民革命的独立自主权,因而苏联应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王东芝 《魅力中国》2010,(23):335-335
国民党右派在1924年到1925年期间反共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为了打击右派,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与维经斯基提出了不同的方针政策,本文就是从二者策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出发,分析二者不同的原因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赵根立 《魅力中国》2011,(11):291-291
左的思想倾向在中国共产党内有着深厚的根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有着共同的因素,弄清这些因素,对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名",在《现代汉语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即:为了使别人不知道真实姓名而用的假名字或别的名字。在开国元勋陈云早期的革命生涯及在"文革"期间,他曾多次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先后在不同场合或特定  相似文献   
10.
李杨 《开放时代》2013,(1):97-119
孙中山晚年作出的“联俄容共”决定,并非如传统史学观点所言,孙从此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本文的问题是,孙中山的“联俄”主张,是认同苏俄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对列宁的俄国革命经验的继承,还是出于现实需要的一种灵活(甚至是机会主义的)策略?如果不是前者,孙的“联俄”是不得已的选择吗?笔者认为,孙中山“联俄”,主要是出于现实紧迫的一种策略手段,非深思熟虑的理论思考和战略蓝图。孙中山晚年革命策略的多次转变,体现出后现代国家急于摆脱落后困境而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特质,即在外部压迫下,为有效地广为吸纳各种可利用因素,其手段方法表现出趋利“漂移”式的特点,也可说是一种权宜之计,同时它也留下种种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