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投资与理财》2013,(21):35-35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10月8日APEC盛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汪国真《走向远方》中的诗句,坚定地向世界重申中国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这也说明了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诗歌都是诠释梦想的经典形式。说到近现代诗歌,汪国真先生的诗歌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年轻人。2001年,他的诗作《旅程》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上;2003年,他的诗作《热爱生命》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德国诗人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就是从现代诗歌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语文课堂的美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释了西方象征主义恶美意象艺术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影响过程,并论析了西方恶美艺术影响中国现代诗歌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桂琴 《魅力中国》2014,(22):185-185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品味语言、感受韵律、感悟形象、分析意象、知人论世等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新诗的审美特征,使学生乐于走近新诗,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独特的呈现方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王泽龙教授的论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下文简称《意象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从意象诗学论、意象艺术发展论、意象艺术比较论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诗学和意象艺术嬗变规律及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诗歌作为沟通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纽带和桥梁,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作用。中国诗歌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诗歌,再到现代新诗时期,纵观其整个发展阶段,也只有到了现代新诗阶段,中国文学才得以真正突破了几千年的经典模式,迈向现代化进程。仔细探析现代诗歌的发展与革新过程,其每一步都是在近代诗歌基础上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姚桂琴 《魅力中国》2014,(22):217-217
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歌的美,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进行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胡适倡导的白话新诗运动是以意象派理论作为外缘性动力与理论基础的;郭沫若的《女神》初步体现了意象诗质与意象诗式的现代性变革;闻一多代表的新格律派诗,以对传统诗歌意象的转化、对诗歌意象的视觉性建构为特征,反映了五四后回眸传统、反思五四诗潮的倾向;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以象征意象的创造与象征意象思维的运用,显现了中国诗歌意象体系的异质性变革。并总结了20年代意象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老同学吴欢章的诗和论著真不少,仅最近30年就发表诗集8部、散文集2部、论文200多篇,主编文学著作30多部,可谓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了。前些时他寄给我一本《吴欢章学术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我读了两遍。我想他研究诗歌与散文的力作,可能大都囊括其中了。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独特的呈现方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王泽龙教授的论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下文简称《意象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从意象诗学论、意象艺术发展论、意象艺术比较论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诗学和意象艺术嬗变规律及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