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10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42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3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5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票据作为一种信用支付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流通、支付和融通资金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立足于特定的信用激动。因此可以说,信用是票据的灵魂,是票据业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票据同信用的关系,维护票据业务中良好的信用秩序,对推动票据业务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从票据当事人之间利益均衡的要求和票据法促进票据权利的流通、转让的要求,以及整个票据法体系所追求的效率、公平等价值目标而言,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设置都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戴高传 《新智慧》2006,(4):65-65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收票据”科目核算企业所收的商业汇票,而《票据法》所指的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会计制度没有将企业所收的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纳入“应收票据”科目核算,笔认为这是不严密的,容易造成会计核算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5.
1996年我国票据法公布实施以来,票据流通存在保障不够、限制过多的问题。依照国限贸易票据流转规则,我国加入WTO后,在TRIMS和TRIPS协定下的国际贸易中,票据安全流通将更加困难。为此,只有加强票据法的学习宣传,强力推进票据抗辩限制制度,完善我国票据立法,才能保证票据的安全流通。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票据已经成为商业交往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支付手段,尤其是法人签发的票据更是屡见不鲜。而签章作为票据记载的一部分承载着票据责任的负担问题,也成为票据责任的核心,但恰恰就是签章问题使得法人签章票据的流通受到了影响,也给我们正常的交往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规范的法人签章就是问题的所在。本文就签章的规范性以及不规范签章的责任承担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益的博弈——对我国票据市场风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赖建祥 《企业经济》2004,(10):188-190
票据市场有了空前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风险,个中有监管机构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等自身方面的原因,更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为此,本文从各方既得利益分析出发,探讨一下我国票据市场风险形成的机制和化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苏治 《财会月刊》2007,(11):74-75
背书禁止,主要是指出票人或者背书人在票据上记载禁止转让票据权利的文句,从而限制票据的流通性。对于出票人禁止背书转让字样的记载位置,我国现行《票据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颁布施行的《支付结算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出票人的禁止背书字样应当记载在票据的正面位置。而出票人将禁止背书转让字样记载在票据背面时如何处理,则没有现成的规定予以规范。笔者认为,将禁止背书转让字样记载在票据背面是一种瑕疵行为,效力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可主张抵销或要求同时履行,这应该是债法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则精神在我国《票据法》中同样有所体现,《票据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这就是票据的“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抗辩”权。由于票据法律制度较之债法一般规则要特殊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强化支付结算监管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华 《济南金融》2005,(11):72-72
随着《票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支付结算业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监管也正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竞争加剧,支付结算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和内部机构调整后,当前支付结算监管中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矛盾,亟待加以解决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