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5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9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80岁的退休教师。长子伙同其母为求我速死从而占有居所及财物,于10年前即开始对我使用暴力。开始是恶言恶语,拳打脚踢,后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靖 《消费导刊》2011,(6):139-139
时下,各种虐待动物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手段残忍,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该种行为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史薇  周强 《科学决策》2019,(11):83-98
本文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专项调查数据, 使用倾向值分析和工具变量方法,研究老年协会参与对老年虐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老年协会参与能有效抑制老年虐待。从作用机制来看,老年人在家庭私人生活领域之外的社会参与程度越高,参加文娱活动、志愿服务、互帮互惠等社会交往活动越频繁,法律意识越强,遭受家庭成员虐待的风险越小。但是目前广大老年人群特别是非精英的普通弱势老年人参加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广泛性还不够。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城乡基层老年社会组织建设,为广大老年群体尤其是普通老人积极参与创造条件。针对家庭赡养中的虐老问题,老年社会组织应从法律、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鉴别、预防和干预工作,提升老年人法律素养,实施家庭支持策略强化延续家庭养老功能,维护弱势老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刘海洋故意伤熊,还是熊猫泉泉死亡,之所以上升到刑事层面,主要在于其伤害对象的特殊性.但现实中,虐待普通动物的事件仍然是时有发生,单就"虐猫"而言,与其有关的视频和新闻在最近几年就从未间断过.对于这些行为,仅仅进行道德批判远不能平息公众的愤怒,也不足以给施虐者足够的惩戒,显然出台相关法律,并以此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就成为了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漫画     
  相似文献   
6.
人格障碍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人格障碍与童年期经历的关系是主要的研究取向之一,通过概括人格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总结了主要测量工具,综述了人格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虐待的相关研究等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人格障碍与童年期经历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问题,然而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未得到很全面的解决,分析了三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以及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吕茂君 《活力》2012,(6):59-59
近几年,虐待未成年人的事件不断见诸报刊、网络。人们对被虐待的儿童给予同情,对施虐者诉诸愤慨。在愤怒之余,会发现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法律缺陷问题,现实操作尴尬境况。本文从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监护人监督制度,法律对家庭适度干预,政府担起后续监管义务等建议,以期望虐童事件能够避免,事后的救济能够真正、及时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夫妇在家庭冲突中使用/经历非词语虐待行为。文中非词语虐待行为涉及面部表情(怒视)和肢体动作(挥动拳头与跺脚),这类非词语行为(常常被忽略)可被视为精神家庭暴力的不同形式。定量结果(总样=232,女被调查者=128,男被调查者=104)显示这类非词语行为多发生于中国夫妇生活中,而且他们使用/经历这些行为迥异。通过分析研究数据,我们发现社会性别不同影响中国夫妇在冲突中使用/经历非词语行为。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夫妇使用/经历这类非词语行为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与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通过讨论,我们发现是什么和为什么影响中国夫妇在冲突中使用/经历非词语行为迥异。同时,本文展示的这项研究有别以往的研究,因为它比较具体地探究精神暴力的非词语虐待行为,特别是它提供了男女双方使用/经历非词语虐待行为结果,使我们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研究精神家庭暴力结果,发现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年轻人虐待动物的事媒体多有报道,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在德国见到的德国家庭、学校对孩子从喂养小动物开始进行的"仁爱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彻底改变希特勒法西斯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孩子"仁爱之心的培养"。他们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